在2025年3月18日這個被行業視為“智能化分水嶺”的節點,奇瑞汽車于蕪湖智造一工廠召開了一場極具象征意義的發布會。數百輛智駕車輛自主跨越長江大橋的震撼場景,不僅呼應了奇瑞1997年創業初期的“過江精神”,更以“油電同智全球同行”的主題,宣告了這家傳統車企向智能化生態引領者的全面轉型。這場發布會沒有炫技式的概念堆砌,而是以15年技術積淀為基石,用可落地的產品布局、跨領域的技術融合以及對出行本質的深度思考,為中國汽車智能化發展提供了新范式。
從“造車”到“造生態”奇瑞重構智能化底層邏輯
與其他車企將智能化視為“功能疊加”不同,奇瑞的智能化戰略從一開始就錨定在“出行生態重構”的高度。發布會上首次系統披露的獵鷹智駕系統,其核心價值不在于參數領先的激光雷達或算力芯片,而在于奇瑞基于全球化市場驗證的“安全冗余體系”——通過覆蓋100多個國家的道路場景數據訓練,構建了適應雨雪、沙塵、復雜城市道路等極端場景的決策模型。這種“先求安全,再談智能”的技術路徑,正是奇瑞15年自動駕駛研發積累的必然選擇。
值得關注的是,奇瑞并未將智能化局限在乘用車領域。發布會上披露的人形機器人、Robotaxi、飛行汽車等前瞻布局,看似跨界,實則暗含邏輯:這些業態共享獵鷹智駕的感知決策系統,形成技術復用生態。例如,人形機器人的動態平衡算法可反哺車輛懸掛系統優化,飛行汽車的垂直起降控制技術則能提升電動車能量管理效率。這種跨領域技術協同,或將打破當前智能汽車“單點突破”的競爭困局。
萬億存量市場的鑰匙一場關于技術普惠的產業實驗
“全系車型搭載獵鷹智駕”的承諾背后,是奇瑞對行業潛規則的顛覆。在多數車企將高階智駕綁定純電平臺時,奇瑞通過兩項核心技術突破實現了“油電平權”:一是優化域控制器架構,將智駕系統功耗降至傳統燃油車12V電氣系統承載范圍;二是開發內燃機預測性控制算法,實現動力輸出與智駕決策的毫秒級協同。這意味著搭載1.6T發動機的瑞虎8Pro車主,也能享受與星紀元ET純電版同源的自動泊車功能。
這場技術普惠帶來的產業價值遠超預期。麥肯錫研究顯示,全球現存燃油車中60%具備智能化改造潛力。奇瑞的“油電同智”戰略若成功驗證傳統動力與智能化的兼容性,或將激活一個萬億級存量市場。對于充電設施尚未完善的東南亞、非洲等新興市場,這種技術路線更提供了智能駕駛普及的現實路徑——無需等待電網升級,現有燃油車用戶即可邁入智駕時代。
工廠即實驗室制造端的智能化革命
選擇智造一工廠作為發布會主場,本身便是奇瑞對智能制造能力的宣言。這座以“智能+網聯+電動+綠色”為理念的工廠,不僅承擔生產職能,更成為技術驗證場:機器狗巡檢、車載無人機物流、AI視覺質檢等創新應用,直接服務于生產效能提升。例如,用于展出的機器狗已實際應用于廠區設備檢修,其搭載的多模態傳感器數據,正持續反哺車載感知系統的算法優化。
這種“研產一體”模式的價值在于縮短技術迭代周期。發布會披露的復雜場景自動泊車系統,其核心算法便源于工廠物流機器人的路徑規劃經驗;而無人i巴接駁車的決策模型,則脫胎于廠區內重型AGV的控制系統。當傳統車企還在討論“軟件定義汽車”時,奇瑞已邁入“制造定義智能”的新階段——生產線上的每一次技術突破,都在為終端產品的智能化升級積蓄勢能。
15年積淀與未來布局造就長期主義者的戰略定力
翻開奇瑞智能化發展的時間軸,會發現其每個技術節點都精準踩中產業脈搏:2010年啟動車聯網研發時,全球4G網絡尚未商用;2015年推出首款自動駕駛汽車艾瑞澤7時,深度學習算法剛進入工業界視野。這種超前布局的底氣,源于對用戶需求的深度洞察。趙姝巖博士在公開課中揭示的“場景專用模型”開發理念,正是奇瑞拒絕跟風通用大模型的務實選擇——通過將算力聚焦變道決策、障礙物識別等高頻需求,在有限硬件條件下實現體驗優化。
這種戰略定力在組織層面體現為“日更式迭代”的研發體系:智駕團隊每晚7-9點召開技術攻堅會,由CTO高新華博士牽頭實施點對點突破。5000人的智能化團隊中,超過70%工程師擁有十年以上整車研發經驗,這種“汽車+AI”的復合型人才結構,讓奇瑞在算法開發時始終緊扣車輛機械特性,避免陷入“軟件定義汽車”的空中樓閣。
長江之畔開啟智能化征程
當數百輛奇瑞汽車以自動駕駛模式駛過長江大橋時,這場科技儀式不僅是對28年創業史的致敬,更是對中國汽車產業轉型路徑的隱喻。從“油電同智”的技術普惠,到“研產一體”的制造革新,奇瑞的智能化戰略證明:真正的產業革命,不在于顛覆性技術的橫空出世,而在于對既有生產要素的創造性重組。這場始于長江之畔的智能化征程,正在重新定義中國汽車的價值坐標。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