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研討會由清華大學祁海教授、斯坦福大學MarkDavis教授、英國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CarolaVinuesa教授和墨爾本大學LauraMackay教授共同發起組織,聚焦淋巴細胞生物學解構與重建,以及精準醫學在癌癥、自身免疫病及慢性感染治療中的前沿進展。會議匯聚了免疫學領域的頂尖專家,探討淋巴細胞抗原受體的識別與信號傳導、抗原特異性免疫記憶的形成與維持,以及人工嵌合受體的創新設計。此外,會議還關注體內免疫過程的可視化、類器官建模在疾病研究中的應用,以及人工智能在免疫系統研究中的整合。
會議伊始,大會共同主席祁海教授致開幕詞,對遠道而來的參會者表示熱烈歡迎。他表示本次會議在與會者的共同參與下,將成為推動前沿研究交流的重要平臺,為促進不同領域學者深入探討最新進展、拓展學科邊界、開辟跨學科合作創造新機遇。
會議以“建模研究人類免疫學(ModelHumanImmunology)”專題拉開序幕。該專題圍繞精準解析人類免疫系統,探索免疫應答的關鍵機制,以推動免疫學基礎研究向臨床應用的高效轉化。斯坦福大學的MarkDavis作為本專題的主旨講者介紹了其團隊在解析淋巴細胞抗原識別、多樣性與免疫記憶方面的最新進展。他指出,與高度近交的小鼠相比,人類免疫系統因進化壓力而更復雜,但在活體中研究這些機制面臨挑戰。因此,他們利用扁桃體和脾臟等手術切除組織,構建廣泛功能化的免疫類器官(immuneorganoids)。這些類器官能模擬疫苗接種后的T、B細胞反應,并支持基因編輯,揭示FoxP3和GranzymeB在調節性T細胞及自身免疫中的作用。此外,他介紹了脾臟類器官在模擬免疫反應中的優勢,以及跨組織類器官共培養的新探索。來自Broad研究所的RamnikXavier教授介紹了免疫系統與微生物群的相互作用,揭示腸道微生物如何影響免疫調控及疾病易感性。昆士蘭大學的DiYu重點探討濾泡輔助T細胞的鐵死亡機制及其在抗體應答中的作用。最后,香港中文大學的JunYu探討了胃腸癌中微生物、代謝及免疫調控的關系,并討論基于細菌的佐劑療法的潛在應用。
針對研討會第二個專題“抗原受體與信號(Antigenreceptors&signaling)”多位專家學者做了精彩報告。來自上海科技大學HaopengWang深刻解析了LAG3免疫檢查點的功能和分子機制,為下一代免疫療法提供新思路。來自哈爾濱工業大學的ZhiweiHuang從結構生物學角度探討了TCR-CD3復合物的信號機制,為靶向TCR-CD3開創治療方法提供新視角。在會議的第三個專題“免疫學的機器學習(Machinelearningofimmunity)”中,來自莫納什大學的JiangningSong介紹了人工智能在生物醫學數據分析中的應用,及其助力生物醫藥研發的多種可能。來自清華大學的XiaowoWang研究新抗原預測中的偏差控制問題,并提出了優化策略。來自浙江大學的WanluLiu介紹單細胞TCR測序數據整合工具,提出了系統性新方法。在會議第一天的最后,本次會議的第二位主旨講者,來自英國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CarolaVinuesa教授重點講解了B細胞耐受機制及其在系統性紅斑狼瘡(SLE)中的作用。她指出,SLE的遺傳因素日益清晰,TLR7和SAT1基因突變在疾病發生中扮演關鍵角色。她的研究還揭示,年齡相關的B細胞(ABCs)可能是SLE患者自身抗體的主要來源,并強調靶向ABCs可能成為未來精準治療的新策略。此外,Vinuesa教授還分享了團隊在B-1a細胞的前沿研究,揭示了這群細胞參與維持免疫耐受的關鍵分子機制。
大會次日首先聚焦“T細胞狀態及記憶(Tcellstate&memory)”。來自第三軍事醫科大學的LilinYe介紹了研究PD-1免疫檢查點治療中CD8T細胞的狀態的工作,特別解析了細胞亞群與療效的關系。來自清華大學的MengXu介紹了一種用于鑒定抗原特異TCR的全新技術,PRECISE-seq,及其在抗腫瘤T細胞功能研究中的應用。來自墨爾本大學的LauraMackay從不同器官中組織駐留型細胞的異質多樣性入手,深入探究了乳腺癌組織中T細胞的特征與功能。該專題最后一位講者,來自北京協和醫學院的BoHuang從代謝角度深入探討了線粒體氨代謝對CD8T細胞命運的調控機制。
會議第二天的另一個專題是“工程化淋巴細胞(Engineeringlymphocytes)”。來自清華大學的MinPeng介紹了誘導類永生T細胞狀態以治療腫瘤、哮喘等疾病的研究。來自卡羅林斯卡研究所的QiangPan-Hammarstr?m介紹了團隊在病毒感染和B細胞腫瘤中的工作,揭示了EBV感染與B細胞淋巴瘤的內在關系。來自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PengWu介紹了團隊在T細胞遷移中的發現,為過繼轉移T細胞治療實體瘤提供了新的改造方向和可能。隨后,來自清華大學的HaiQi總結了記憶B細胞內源、外源調控的分子機制,也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揭示了大腦神經活動如何調控外周體液免疫記憶的形成。最后,來自拉霍亞免疫學研究所的StephenSchoenberger介紹了系統性鑒定腫瘤新抗原及配對TCR的新方法,為精準治療腫瘤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三天上午,會議進入了“體內免疫監視與應答(Immunesurveillanceandresponsesinvivo)”專題。首先,本次會議的第三位主旨講者,來自西湖大學的ChenDong概述了腫瘤中T細胞命運的調控及其與PD-1治療響應的關系。他指出,將抗PD-1與lenvatinib聯合使用,臨床療效有所提高,但其免疫學機制仍不明確。通過單細胞轉錄組學和TCR克隆型分析,他們團隊發現了與臨床療效和耐藥性相關的T細胞亞群,尤其是Foxp3+CD4+和KIR+CD8+兩類T細胞。研究表明,靶向這些調節性細胞可能提高免疫治療療效。通過研究癌癥模型,Chen團隊還發現腫瘤微環境中大量外圍誘導的Treg細胞,去除這些細胞可激發抗腫瘤反應并增強CD8+T細胞功能。進一步實驗表明,IFN-γ表達的Th1細胞轉化為Treg細胞,腫瘤駐留的Treg細胞高表達T-bet,而CD39在T-bet+Treg細胞中起關鍵作用。這項研究為靶向Treg細胞提供了新的治療思路。隨后,來自圣拉斐爾科學研究所的MatteoIannacone介紹了肝臟中CD8T細胞的獨特功能,并通過構建新的轉基因小鼠,系統地研究了肝臟病理狀態下CD8T細胞如何發揮功能的機理,為治療相關疾病提供了新的靶點和思路。來自哈佛大學的VijayKuchroo介紹了外周神經系統與免疫系統的交互如何幫助機體抵御炎癥的關鍵分子機制,為開發新型過敏等炎癥反應的免疫療法提供了新思路。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的XuemeiTong則從代謝的角度解析了在腫瘤微環境中乳酸調控CD8T細胞和調節性T細胞的不同機制,為增強抑制腫瘤免疫提供了代謝途徑中的靶點和突破口。最后,來自沃爾特和伊麗莎·霍爾醫學研究所的StephenNutt介紹了不同組織駐留型的漿細胞的特征,并以乳腺組織為例揭示了這些漿細胞如何參與到局部免疫微環境中發揮功能的機制。
本次會議最后一個專題是“精準治療(Precisiontherapies)”。首先,來自華盛頓大學的JonathanKipnis重點介紹了神經疾病中抗原特異的T細胞發揮的功能和分子機制,提出了利用T細胞療法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思路。隨后,來自海軍軍醫大學的HujiXu系統性介紹了通用型CAR-T療法在自身免疫病中的探索和應用,為治療自身免疫病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路。來自默克的LisaButterfield介紹了在黑色素瘤中腫瘤疫苗及T細胞響應的工作。最后,本次會議的第四位主旨講者,來自多倫多大學的TakMak以精彩報告將會議推向高潮。TakMak首先介紹了團隊在T細胞受體、免疫檢查點、靶向腫瘤代謝等領域的開創性工作;而后他集中介紹了團隊在神經免疫學領域的工作,揭示了在病原體感染、腫瘤及機體穩態下那些可以合成乙酰膽堿的T細胞的重要功能。他還介紹了分泌乙酰膽堿的B細胞在肝再生中所發揮的至關重要的作用。他的工作揭示了免疫細胞通過表達神經遞質在疾病及健康穩態下行使的各種功能,代表了神經免疫學一個重要方向。
本次會議設有從提交摘要里選出的簡短報告,分別由來自清華大學、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浙江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蘇州系統醫學研究所、西南醫院等處的學者在不同專題中進行了精彩分享。會議過程中,現場氣氛積極活活躍,提問、交流十分熱烈。會議還評選出最佳墻報獎,對學生與會者的貢獻進行了肯定和鼓勵。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