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孟凡君
3月22日,在由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指導、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主辦的、以“謀篇定策‘十五五’低碳轉型譜新章”為主題的2025(第十六屆)鋼鐵高質量發展大會上,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黨委副書記、副會長兼秘書長姜維分析,2024年是鋼鐵行業深度調整的一年,符合時代特征的一系列新情況、新挑戰、新機遇不斷出現,其中最根本、影響全局、決定未來的,是鋼鐵消費結構和消費總量的急劇變化。“傳統建筑用鋼需求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工業用材需求持續上升,工業用材的上升遠遠彌補不了建筑用材的減少,導致鋼鐵消費持續下降。”姜維表示。
近年來,全球經濟從“燃料驅動”向“材料驅動”轉化,新能源原材料需求快速增長。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干勇認為,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背景下,新材料和新物質結構不斷涌現,材料科技創新呈現需求牽引和交叉學科驅動的態勢。因此,支撐鋼鐵高質量發展,首先要從戰略層面推動產業深化變革、加速產業結構調整,應著力建設鋼鐵聯合生產運營一體化智能平臺,以人工智能的場景創新優化產業結構,以市場化、平臺化推動全產業鏈創效能力。同時,要保障資源供應鏈安全,布局“南北兩方開礦”,加大與周邊國家資源合作,打造礦產資源“朋友圈”。
實現企業極致成本和價值最大化
當前,眾多下游企業對鋼材提出低碳要求,低碳屬性成為鋼鐵產品競爭力的重要指標。姜維強調,鋼材消費結構變化帶來消費總量變化的高強度和持續性,是中國鋼鐵面臨的前所未有的挑戰,供需失衡是當前影響行業發展的主要矛盾。面對危機如何應對,如何轉危為機、實現行業高質量發展,是政府、行業和企業需要結合實際深入思索的重大問題。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綜合規劃處副處長(主持工作)高升認為,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是差異化、低成本,更具內涵、更有品質的創新發展,預計未來5-10年將有三分之一的鋼鐵企業面臨退出。因此,鋼鐵企業要以極致效率降本、經濟爐料降本、極致能效降本,實現企業極致成本和價值最大化。
我國鋼鐵行業已經進入減量高質量發展階段,對于鋼鐵行業持續推動高質量發展,姜維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切實關閉新增產能入口,盡快暢通落后產能退出渠道,建立產能治理新機制是解決當前行業主要矛盾的關鍵一招。從行業長遠發展來看,國家控產、行業自律減產都是權宜之計,只有通過有為政府、有效市場,基于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取消產能指標交易,關閉新增產能入口,暢通低效產能退出渠道的綜合施策,才是解決當前行業主要矛盾的關鍵。
二是堅持科技創新,深耕細分市場,通過為更多專業用戶提供更加專業產品,實現更高附加值。面對供需失衡、同質化競爭,企業應通過持續技術創新開展差異化競爭,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產品品質,實現更高附加值鋼鐵材料的供給能力,增強企業綜合比較優勢,要堅持產品創新、服務創新、裝備技術進步和加強產業鏈協同。
三是堅持綠色低碳轉型,是鋼鐵行業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鋼鐵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企業要切實夯實數據質量管理,全面提升碳排放管理水平,系統增強低碳競爭能力。”姜維說。
應促進數字技術與工業制造技術深度融合
“十五五”期間,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產業等加快發展。干勇分析,“雙碳”目標下,我國能源結構正在發生顛覆性變化,新能源是我國的核心競爭優勢,未來人工智能發展將高度依賴新能源和儲能。在“AI+”材料科學的大潮中,應建立材料全生命周期綜合研究評價設施。基于多場環境全生命周期測試數據,研究材料失效機制和全壽命失效機理,開發大數據算法和專家系統,獲取失效演變規律,預測材料服役壽命,指導材料設計。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認為,目前工業數字化轉型升級仍面臨系列挑戰,自上而下的貫徹力度大、進展快,自下而上的積極性、主動性還需進一步提升。
李毅中指出,工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著力點要深入到生產制造的核心部位,應促進數字技術與工業制造技術深度融合,研發AI大模型和專業模型用于研發設計、新產品開發中,應用在規劃、計劃、作業方案中,投放到生產制造及運營的各工序各環節中,創造高效應用場景,保障生產制造過程的智能控制和安穩優運行。工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應加快推動數字化、綠色化深度融合、協同發展,不僅要用數字技術建立完善綠色“雙碳”基礎工作,融合開展工業數字化綠色化技術改造,也要高度關注數字化的綠色低碳,數字化本身就要實現綠色化。
李毅中強調,當今市場競爭更多體現在產業鏈供應鏈,以數字化轉型增強“雙鏈”的實力和韌性愈顯重要。因此,工業數字化轉型要由企業擴展到產業鏈供應鏈。應充分發揮產業鏈龍頭企業“鏈主”的領軍和整合作用,帶動上下游企業和關聯機構融通發展、融入產業鏈供應鏈;應培育一批示范園區,帶動區域經濟和產業鏈轉型升級;應培育一批解決方案供應商和網絡運營商,尤其是具有細分行業優勢的專業服務商;應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進一步開放市場,擴大制度性開放,深化雙邊多邊和區域合作融入全球產供鏈。同時,工業數字化轉型要重視控制投資、降本增效、節能降耗,要重實效、不過分追求“先進”,算好投入產出賬;要破除壁壘、數據共享,筑牢數字化基礎。
盡快實現行業綠色低碳發展
2025年是承前啟后的關鍵一年,是“十四五”收官與“十五五”啟航的歷史節點,加快建設全國碳市場,對激發全社會綠色低碳發展內生動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重要意義。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逯世澤介紹,目前,全國碳市場法規制度體系已構建完成,發電行業清繳履約在穩步推進,數據質量實現全面改善,擴大行業覆蓋范圍準備工作也已全面完成。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肖邦國認為,“十五五”時期,我國鋼鐵行業將面臨以強度控制為主、總量控制為輔的碳排放“雙控”約束。“隨著綠色供應鏈要求的不斷升級,低碳鋼需求逐步增加,為鋼鐵產品低碳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同時,國際綠色貿易壁壘進一步顯現,出口成本壓力加大,企業亟需從政策協同、低碳技術突破、全鏈條低碳轉型等多方面破局、重構國際競爭力。”肖邦國表示。
事實上,全球鋼鐵行業的低碳轉型會堅持持續推進,短期內或將出現減速跡象,而我國碳市場加速擴容,鋼鐵行業將于2025年年底完成首次履約。世界鋼鐵協會副總干事、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鐘紹良認為,中國以外的新興市場已開始崛起,從中長期來看全球鋼鐵需求仍有增長空間,但需求結構可能發生變化。他強調,“綠鋼”的定義需要統一引導和監管,比“綠鋼標準”更重要、更基礎的課題,是不同國家、地區、企業的鋼鐵碳排放水平的核算和核實,需要一套全球統一的碳排放核算方法。目前,新一代的革命性低碳鋼鐵生產技術正在研發中,大規模投入應用預計需要較長時間。
對于鋼鐵行業進入全國碳市場下一步工作開展,逯世澤提出三點要求:一是加快綠色低碳轉型。要早動手、早準備,積極推動行業企業改進生產工藝,發展低碳技術,降低企業碳排放水平,盡快實現行業綠色低碳發展,為進入全國碳市場打好基礎。二是嚴格遵守市場規則。應嚴格遵守《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各項配套制度;真實準確及時報送數據,開展關鍵參數月度存證、年度報告、信息披露等工作;按期足額清繳配額。三是加強企業能力建設。要高度重視數據質量管理,強化企業主體責任意識,切實加強內部碳排放管理制度建設,制定履約策略;組建專門的人員和技術團隊負責全國碳市場相關工作,提升碳排放管理基礎能力,加大培訓力度;健全統計核算體系,提升計量水平,加強計量器具管理。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