瞪羚,不只是一只羚羊,還可能是一家企業。
在合肥高新區的一棟辦公樓里,記者看到了一款最不像ETC的ETC:它只有耳機盒大小,無需插卡,卻能“隱身”于車機屏幕之后。
這款隱藏式ETC,來自安徽驛路微行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驛路微行)。連續兩年,該公司獲得“合肥高新區瞪羚企業”稱號。
瞪羚企業指的是像瞪羚一樣個頭不大,但跑得快、跳得高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今年,瞪羚企業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成為經濟熱詞。
過去8年,驛路微行服務過1.51億微信用戶,完成14億次安全扣費,躋身行業頭部。然而創業并非一帆風順,這只“瞪羚”也曾在狂奔中險些跌入谷底。
近日,記者與驛路微行總裁楊光聊了聊企業的成長故事——一場關于創新、危機與重生的教科書式逆襲。
開辟新模式
早在1996年,廣東和北京就率先開始試點ETC通行。
據測算,ETC通行收費站的效率至少是人工收費窗口的6倍。安裝ETC后,汽車通過收費站的時間可由20秒左右,縮短至兩三秒。
楊光回憶,驛路微行切入ETC賽道有著一定的偶然性。驛路微行的母公司是做電子發票的服務商,偶然發現高速公路收費領域,具有較好的電子發票應用場景。為了擴大市場,在2017年8月全資成立了驛路微行。
彼時,國內ETC尚未大規模普及,車主大多是攜帶有效證件,前往銀行網點、高速收費站申請辦理ETC,流程頗為復雜。
脫胎于互聯網企業的驛路微行,切入傳統行業,無異于一場降維打擊。
用戶體驗是互聯網經濟的重要法則。從“難辦”這個用戶痛點出發,驛路微行琢磨著怎么輕松辦理ETC。
2017年,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線,一個新的時代開啟。驛路微行從中看到了商機:一面是用戶痛點,一面是便捷平臺,何不從中構建一套解決方案。
創新商業模式是瞪羚企業的特點之一,也是驛路微行的破局之舉。
基于騰訊生態的開放能力,2017年12月,驛路微行推出ETC全服務平臺——ETC助手小程序,成為全國首個實現線上申請—綁定微信扣費—通行后免密扣款—下發行程單及電子發票閉環的互聯網ETC產品。
進入小程序,只需幾步,ETC設備就能送到家。便捷的服務,甫一推廣就吸引了大量客戶。
2019年,ETC助手上線微信九宮格“支付-限時推廣”入口,迎來創業的高光時刻。3個月時間,吸引超1000萬客戶。
也正是這一年,國家開始大規模推廣ETC,一時間產品需求大爆發。銀行網點、高速路口,乃至大街小巷,幾乎每天都有人在免費送ETC設備,仿佛“裝到就是賺到”。
線性增長的喜悅之下,似乎沒有人預料到,一場危機正悄然來臨。
跨越“死亡谷”
創業,九死一生。
調查報告顯示,我國中小企業平均壽命僅2.5年。一只成熟的“瞪羚”,必須跨越創業“死亡谷”,否則就會夭折。
一場狂歡過后往往是一地雞毛。粗放發展的ETC行業,惡性競爭、免費模式弊端漸顯,市場增速放緩,一批企業倒下。
尚未穩定盈利的驛路微行也未能幸免,前期投資消耗殆盡,管理人員紛紛離職,整個團隊人心渙散。
怎么辦?一場自救行動勢在必行。
母公司見狀,2020年委派經驗豐富的楊光擔任驛路微行總裁。
新官上任三把火。楊光的第一把火,“燒”向了人。
管理者流失之后,看著選擇堅守的年輕人,他冒出來一條主意:年輕人也許能迸發出巨大的能量,為何不給他們機會試一試。
就這樣,公司沒有選擇從外面招聘,而是從內部選拔新人。一些不到30歲的年輕人,從普通員工一躍成了部門負責人,干事創業的激情大漲。
第二把火,是“刀刃向內”重建商譽。
困境之下,供應商討債不斷。做企如做人,最重要的是講信譽。望著堆積如山的合同,楊光帶著大家,把五六百份合同全部梳理一遍,并立下了一條打破常規的規矩:優先重視應付賬款,次要重視應收賬款。
大大方方亮出家底,開誠布公擺明態度,反而給供應商們吃下一顆定心丸,也讓公司有了喘息之機。
第三把火,直指產品創新。
要想生存,歸根到底還是要解決市場問題。做過產品的楊光心里清楚,贏得市場的關鍵是創造出消費者喜歡的產品。
2021年6月,攜手捷豹、路虎推出全國首個微信支付ETC項目,解決ETC前裝激活問題。
2022年3月,針對插卡式設備的用戶痛點,推出二代無卡式設備,引爆ETC后裝市場。
一前一后,效果立竿見影。公司2021年上半年還是虧損,到下半年便扭虧為盈,2022年盈利更是增長5倍。
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楊光也悟出一個大道理——越創新,越有甜頭。
創新成為本能
一個地方的瞪羚企業越多,往往意味著創新活力越強。
從2003年中關村“瞪羚計劃”開始,以國家高新區為代表的創新聚集區,陸續啟動瞪羚企業培育工作。
多年積累之后,合肥高新區2018年開始評選“高新區瞪羚企業”,基期年營收達到1000萬元,三年復合增長率達到20%,且近三年研發投入強度達3%,就可能入選。目前,合肥高新區已評選區級瞪羚企業300多家。
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立認為,獨角獸與瞪羚企業是前沿科技領域創新急先鋒,他們憑借對市場風向的敏銳捕捉以及敢于突破常規的創新精神,會不斷推陳出新。
某種程度上來說,培育瞪羚企業就是培育新質生產力。它們在技術突破中既壯大自身,也在為行業探索未來。
在楊光的帶領下,驛路微行的創新之路越走越寬。除了客服以外,公司近40%是研發人員。
在軟件層面,不斷進行小步迭代,平均每兩周就會更新一個版本,讓產品始終處在進化的路徑上。
在硬件層面,2023年,推出第3代產品——無卡隱藏式ETC設備,可靈活安裝在后視鏡背面、車機大屏背面等區域。
創新已成為驛路微行的本能。楊光透露,公司已獲專利82項,2024年研發投入同比增長近30%。
大量的創新成果也讓他們嘗到了甜頭。公司ETC設備發行量大幅提高,2023年增長19.7%,2024年增長25.3%。
如今,AI浪潮翻涌,融入各行各業。楊光敏銳地意識到,這又是一個重大機遇。在他的推動下,AI開始在ETC領域嶄露頭角。
一年前,驛路微行開始用AI訓練客服,如今部分客服已由AI替代。今年初,公司又推出了智能ETC設備,內置105種場景的語音提醒。當用戶遇到設備故障或通行問題時,只需輕輕一按,智能語音助手便能迅速響應并播報設備狀態,為用戶快速處理異常問題提供解決方案。這項功能,讓產品售后率下降了17%。
“只有通過技術創新,不斷開發更優質的產品,消費者才愿意買單,我們才會快速增長。”楊光表示,公司正在研發ETC行業大模型,新一代的智能設備也即將上市。
在自然界中,非洲瞪羚為了不被獅子吃掉,能以80公里/小時的速度持續奔跑。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下,每一家瞪羚企業同樣也需要在“生死時速”中不斷突破。
在驛路微行的展廳里,從笨重的插卡機到隱形智能終端,每一代產品似乎都刻著一行小字:在奔跑中創新,是一家瞪羚企業的不二法則。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