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拜軒轅",這一千年盛事肇始于春秋,延綿至今。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位于新鄭的黃帝故里都會舉行隆重的拜祖大典,國務院于2008年將這一盛事確定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乙巳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將于3月31日隆重開啟,全球千萬炎黃子孫共同關注著這一盛會。這次,仰韶彩陶坊依舊與拜祖大典同行,開啟其作為黃帝故里拜祖大典供奉用酒的第十二個年華。
黃帝,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其時代與仰韶文化的中晚期緊密相連。仰韶文化,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文化之一。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其部落活動范圍與仰韶文化的分布區域高度重合。因此,仰韶文化不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也是黃帝時代文明的具體體現。"星次"的確立與仰韶彩陶的日、月、星紋飾對于星空,我們存在無限的好奇與推測,早在數千年前,就有先民開啟了對于星空的探索。傳說中,為了更好地定度日、月、行星的位置,黃帝曾受命定"星次"。對此,《帝王世紀》中有記載:"黃帝受命,乃推分星次,以定律度。"《后漢書·天文志》中也有注說:"黃帝分星次,凡中外官常明者百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微星萬一千五百二十。"人類對于星空的向往,也可以從"星空下的村落"——大河村遺址中的考古發現窺得一二。大河村遺址博物館館長胡繼忠曾說:"在5000多年前的大河之畔,就已經有一群人,他們在繁忙之余,仰望浩渺天穹,在陶器上繪制太陽紋、月亮紋、日暈紋、彗星紋等豐富紋飾。"
作為河南省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河村遺址出土了大量生活用具、生產工具以及裝飾品。其中,出土于仰韶時期的彩陶在眾多遺物中綻放著獨特光芒,因為這些彩陶具備明顯的日、月、星紋飾,考古學家將大河村遺址稱為"星空下的村落"。考古還發現,新鄭具茨山一帶在黃帝時代的巖畫刻畫有北斗星圖,和大河村遺址的天象彩陶圖案一起成為我國迄今所發現最早的天象圖案,這一現象說明中原地區的有熊國在早在仰韶時期已開始"觀象授時"活動。仰韶彩陶的千年傳承與"尖底瓶"的前世今生仰韶彩陶作為仰韶文化的代表性器物,是中國古代陶器藝術的巔峰之作,這些彩陶以其精美的紋飾和獨特的造型,展現了當時人們高超的制陶技藝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而在黃帝時期,彩陶上的魚紋、蛙紋、人面紋等紋飾,不僅具有裝飾性,更蘊含著深刻的宗教和哲學意義,反映了當時人們對自然和生命的理解與崇拜。這些紋飾和造型,不僅影響了后世的陶器藝術,也成為了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尖底瓶,小口、長腹、尖底的獨特造型使其不僅便于攜帶和使用,還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成為仰韶彩陶的代表作之一。2021年9月,仰韶村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發布重要考古成果——在仰韶村遺址仰韶文化中期、晚期小口尖底瓶樣品中,檢測出谷物發酵酒殘留。這不僅證明7000年前仰韶時期的先民已經掌握了釀酒技術,更揭示了中國白酒的悠久歷史。
仰韶酒業在品牌發展過程中,早已深刻認識到"仰韶"這一文化符號的價值。今天,"小口尖底瓶"以仰韶彩陶坊酒為載體,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也讓七千年前的彩陶文化在新時代煥發生機。
2025年,是仰韶彩陶坊酒成為黃帝故里拜祖大典供奉用酒的第十二年。仰韶彩陶坊系列產品不僅是對仰韶彩陶藝術的致敬,更是對黃帝時代文明的傳承。通過一代代仰韶人的創新與發展,仰韶文化將煥發出新的生機,黃帝時代的文明也將得到更好地傳承和弘揚。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