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北京,在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科技驅動城市急救新變革大會”現場,來自國內外急救醫療領域的專家,進行了一場關于科技與生命的對話。
本次大會由騰訊公司主辦,北京市政府副秘書長許心超,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市醫管中心主任王宇,海淀區副區長林航,騰訊公司副總裁劉勇出席并致辭。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張伯禮發表視頻致辭。國家衛生健康委醫療應急司副司長高光明,國家衛生健康委黨校常務副校長許培海出席大會,并指導見證中國器官移植發展基金會與騰訊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推動“5分鐘社會救援圈”在更多城市落地,以及數字急救的標準化建設。
科技驅動急救變革: 院前急救視頻指導正在普及
歐洲緊急醫療服務協會主席、全球復蘇聯盟創始人FreddyLippert在大會上分享了丹麥的案例。通過提升旁觀者(注:第一目擊者)急救率到76%,丹麥創造了百萬人口生存率全球領先的水平。FreddyLippert介紹,丹麥還通過AI識別心臟驟停、實時視頻指導等智能技術,將急救響應時間縮短了10秒。
在中國,得益于5G網絡的普及,院前急救視頻指導模式正在接入120急救系統之中,補充傳統院前急救體系的鏈條。去年12月份,中國出臺了全球第一個院前急救視頻指導的專家共識。
騰訊SSV時光實驗室副總經理胡晗翰在大會上分享了騰訊的創新實踐:依托騰訊成熟的音視頻處理技術搭建的多方視頻會議系統,可以讓120調度員、出車的救護車醫生,以及院內急診科乃至更多需會診科室的醫生同步在線,實時指導急救現場救助。通過把急救資源前置到病發現場,指導“第一目擊者”或志愿者及時救人,提升患者存活率。
胡晗翰透露,截至2025年3月中旬,騰訊研發的企鵝急救平臺已連接82萬急救志愿者,成功救助21950位突發疾病患者,其中包括心臟驟停患者1012人,心臟驟停患者存活率提升到17.6%。
在中華醫學會急診分會主委呂傳柱看來,隨著AI的加速發展,智能化的救護車正升級為移動的ICU,中國正努力建設急診急救大平臺,“呼叫即搶救,上車即入院”的目標將加快實現。與此同時,當AI與急診醫學交匯,全新的可能正在開啟。呂傳柱總結,AI在搶時間高效決策方面有絕對優勢,還能在精準分診、自動化病歷記錄和分析等方面提升效率,降低資源消耗。但他同時強調,因沒有辦法和患者、家屬共情,“人工智能永遠無法取代真正的臨床專家和醫生”。
作為一名數據科學家,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數字醫學實驗室主任柳楠則提醒,應該同步關注數據偏見和AI幻覺帶來的風險,以及視頻指導中應注重保護病人隱私。
多方主體合力,推動“5分鐘社會救援圈”百城落地
我國每年約55萬人遭遇心臟驟停,但院外急救成功率不足1%,平均救護車抵達時間8-13分鐘,遠超4-6分鐘的黃金救援窗口。目前的急救體系仍以120急救中心與醫院專業急救力量的院前、院內救治為主,缺乏社會力量參與。
在中華醫學會急診分會主委呂傳柱看來,急診急救涵蓋了六個場景:呼叫管理、現場救治、轉運救治、院內救治、ICU救治和轉科后的救治。只有所有場景信息整合,才能形成一個最好的急救鏈。這六個場景中,院前急救是關鍵環節,也是最薄弱環節。
院前急救的理想狀態是,120能視頻指導目擊者急救,社區志愿者能應急響應,AED快速到達。
2021年4月,騰訊啟動戰略升級,將可持續社會價值創新納入公司戰略,以科技助力社會應急體系建設成為騰訊SSV的重點探索方向之一。
四年來,通過創新技術路線,并與多地政府、醫療機構及多方社會量共創,“5分鐘社會救援圈”作為城市社區場景的系統化解決方案逐步成熟。自2022年至今,已在深圳寶安、蘇州、東莞、天津、青島、廣州、鄭州、煙臺、喀什等城市啟動。
騰訊公司副總裁、騰訊北京總部黨委書記劉勇透露,還有多個省市地區也正在緊鑼密鼓地商談中,下一步將協同北京市政府,積極探索企鵝急救平臺在北京落地。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名譽校長張伯禮在視頻致辭中表示,“5分鐘社會救援圈的構建是應對當前急救困境的創新之舉,這種模式蘊含著巨大的潛力。”他建議,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完善政策的支持,加大資源的投入,企業要利用自身的技術和資源優勢,助力急救體系數字化轉型。
急救“第三范式”:為全球公共衛生事業貢獻中國方案
作為院前急救的中國創新實踐,在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導下,“5分鐘社會救援圈”將繼續以科技驅動,推進標準化建設,包括推動急救師資培訓工作和培訓標準體系建設,支持地方開展急救志愿者的專業培訓,建立健全急救相關培訓標準及資質認證體系等。
急救體系的現代化不僅是技術的迭代,更是社會協同的躍升。在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院教授房莉杰看來,“5分鐘社會救援圈”的落地是政企社多方協作的結果,是企業發起的創新試點與政府良性互動,最終形成政策創新的結果。
全球復蘇聯盟中國項目主管陳緯國曾參與騰訊社會應急項目設計。他表示,整個心臟復蘇科學以醫學為出發點,最初都是醫學專家在推動,騰訊作為科技企業參與,帶來不一樣的思考路徑和解題思路。“騰訊SSV扮演了連接器角色,把公眾、專家、企業、社會組織,以及相關政府機構連接起來,共同做一件事。”
現階段,在更多城市落地“5分鐘社會救援圈”基礎上,騰訊SSV時光實驗室正在調研農村場景的急救難題。
一份面向221個村的抽樣調查顯示,農村60歲以上的老人占81.2%。在他們遇到緊急情況的時候,他們第一選擇并不是撥打120,而是有58%的概率會聯系當地的村醫,27%會優先撥打兒女的電話,只有17%會優先撥打120。此外,77%的人沒有智能手機,還有22%的人不知道有120的存在。
這對既有的解決方案提出了新的考驗。騰訊SSV時光實驗室副總經理胡晗翰透露,在廣州從化農村,實驗室正在嘗試以村醫為核心,驗證120隨車醫生遠程指導結合移動AED的模式。
與此同時,實驗室正在深圳試點無人機、出租車配送AED等方式,提升AED使用效率及覆蓋范圍。同時,支持中西部低資源地區AED急救設備在重點公共場所等區域的覆蓋。
中國于2023年成為全球復蘇聯盟成員,全球復蘇聯盟中國項目主管陳緯國表示,此前聯盟主要成員主多是發達國家,中國的創新實踐對急救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家和地區,具有借鑒意義。
隨著“5分鐘社會救援圈”被納入多地政府民生工程,這場由科技驅動的急救體系變革,正以“連接即救援”的創新實踐,為全球公共衛生事業貢獻中國方案。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