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黄色在线观看,2018天天拍拍天天爽视频,大鸡巴嗯嗯啊嗯啊嗯啊嗯啊嗯啊日逼视频,日韩va免费线上看

首頁 / 

新增1500家重點排放單位 全國碳市場首次擴圍

©原創 作者: 曹雅麗 發表時間:2025-04-02 14:40
分享到:

中國工業報記者   曹雅麗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的重大制度安排,是國際通行的氣候治理政策工具。

近日,生態環境部發布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根據《方案》部署安排,生態環境部將按照“邊實施、邊完善”的工作思路,分兩個階段穩妥有序推進相關工作。

生態環境部宣教司司長、新聞發言人裴曉菲對記者表示,目前,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僅覆蓋了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200家,年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超過50億噸。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是碳排放大戶,年排放量約3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三個行業納入碳市場管理后,不僅有助于實現“雙碳”目標,而且有利于以市場機制,加快落后產能淘汰和低碳技術創新應用,推動三個行業高質量發展。

“《方案》的發布,標志著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首次擴大行業覆蓋范圍工作正式進入實施階段。”裴曉菲表示。

碳市場擴圍   加速綠色低碳轉型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擴大覆蓋范圍是加快建成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國際影響力的碳市場的關鍵舉措。

“目前,我國已建立重點排放單位履行強制減排責任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和激勵社會自主減排的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裴曉菲介紹。

據了解,2021年7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啟動上線交易,是目前全球覆蓋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場。經過近四年的發展,市場總體運行平穩,制度體系日趨完善,數據質量全面改善,以碳市場為核心的中國碳定價機制正在形成。

裴曉菲表示,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是我國除火電行業外的高排放行業,碳排放量大、碳排放強度高、高碳鎖定效應強。綜合考慮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要求、產業發展情況、減污降碳貢獻、數據基礎、應對國際碳壁壘等因素,明確將鋼鐵、水泥、鋁冶煉作為首次擴圍的行業。納入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后,覆蓋全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占比將達到60%以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將在現有發電行業基礎上,新增企業約1500家,覆蓋碳排放量新增約30億噸。

“此次水泥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水泥企業能充分利用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激勵機制,通過積極采用節能降碳、原燃料替代技術以及優化管理等措施,倒逼淘汰低效產能、釋放先進產能,實現碳配額盈余,從而在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中獲得經濟收益。同時,能促進水泥行業有效應對產能過剩矛盾、經濟效益下滑等問題,有力推動水泥行業綠色低碳安全高質量發展。”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工業報記者。

金隅冀東水泥綠色低碳推進部部長姜雨生在接受中國工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水泥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為企業帶來了良好機遇,企業可以通過碳市場出售富余的碳配額獲得收益,為公司帶來新的盈利模式;還可吸引綠色基金、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投資和支持,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

“此次行業擴圍是深入貫徹黨中央關于‘建立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新機制’重大戰略決策的重要舉措,也是執行落實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擴大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行業覆蓋范圍’工作任務的具體部署。”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王海兵在接受中國工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擴圍不僅能夠加快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從“單一”管控向“多元”共進轉變,還能在更廣范圍激發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活力,在更深層次上利用市場機制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

“對鋼鐵、水泥、鋁冶煉三個行業發展而言,此次行業擴圍深化了制度供給,增強了排放約束,強化了主體責任,既會帶來挑戰,也會蘊含機遇。”王海兵認為。

在挑戰方面,此次行業擴圍在短期內會加速重整行業發展格局,提高轉型升級壓力,特別是在落后技術、落后產能等領域。在機遇方面,此次行業擴圍會推進低碳技術創新、擴散、應用,倒逼行業擺脫低端、“內卷式”競爭模式,提升整體競爭力;還會催生供應鏈管理、檢驗檢測認證服務、全生命周期管理、節能環保服務、智改數改服務等新業態、新模式,在服務與制造深度融合中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

路線圖明晰   從平穩過渡邁向深度減排

《方案》明確,將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中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2.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單位作為重點排放單位,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管理。2024年作為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首個管控年度,2025年底前完成首次履約工作。

對于3個行業比較關心的配額分配問題,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說,將繼續采用基于碳排放強度控制的思路分配配額。

其中,2024年,鋼鐵、水泥、鋁冶煉企業獲得的配額量等于經核查的實際排放量,所有企業均無配額缺口,無需支付履約成本。2025年和2026年,各行業配額整體盈虧平衡,根據碳排放強度績效設置調節系數上下限,將所有企業配額盈缺率控制在較小范圍內,不會對行業企業發展產生收縮性效應。2027年以后,將研究建立預期明確、公開透明的行業配額總量,并逐步適度收緊,推動3個行業碳排放強度不斷下降。

“這就意味著,企業在首個履約年不會面臨顯性碳成本,無需支付額外的履約成本;這種分配方式有助于平穩過渡,讓企業熟悉碳市場的規則和運作機制,避免對行業造成過大的沖擊;同時,又為后續逐步收緊配額、推動企業減排奠定了基礎。”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同時也意味著,2025年將成為鋼鐵、水泥和鋁冶煉行業的關鍵轉型節點——2025和2026年度各行業企業所獲得的配額數量與產能產出掛鉤,合理確定配額盈缺率。若企業的碳排放強度低于設定的基準線,那么,它可能會獲得額外的配額盈余;反之,如果碳排放強度高于基準線,則可能會面臨配額短缺,需要支付額外的履約成本。

根據方案部署安排,生態環境部將按照“邊實施、邊完善”的工作思路,分兩個階段穩妥有序推進相關工作。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透露,生態環境部近期將印發關于三個行業納入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確重點排放單位名錄制定、關鍵參數月度存證、碳排放報告核查、核定配額發放、配額清繳等任務及完成時限。

具體到水泥行業,《方案》明確,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水泥企業僅管控化石燃料燃燒和工業過程產生的直接排放,考慮到與國際碳市場規則對接,為避免與發電行業重復,不管控電力和熱力消耗的間接排放,明確僅管控二氧化碳。《方案》明確,年度溫室氣體直接排放達到2.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重點排放單位需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管理,意味著絕大多數水泥熟料生產企業均需納入。對于納入名錄管理的水泥企業,各省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將根據年度碳排放配額總量和分配方案,向本行政區域內的重點排放單位分配配額。

據悉,截至目前,生態環境部已對管理平臺、注冊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功能進行了升級改造,并從2月底以來組織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的900余家企業開展了相關平臺功能測試,幫助企業熟悉市場規則,同時進一步完善系統功能。

政企協同   打響碳市場擴圍攻堅戰

隨著《方案》正式出臺,鋼鐵、水泥、鋁冶煉三大高排放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進入倒計時。為確保平穩過渡與有效減排,生態環境部將圍繞任務落實、能力建設、政策引導三大方向發力。

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為有力有效落實《方案》要求,同時防范新行業納入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管理后可能出現的風險和隱患,下一步,將通過如下措施確保三個行業平穩納入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首先,加快推進各項工作任務落實落地。明確重點排放單位名錄制定、關鍵參數月度存證、碳排放報告核查、核定配額發放、配額清繳等任務及其完成時限。印發實施年度配額總量和分配方案,建立新納入行業配額分配制度。

其次,加強新納入企業能力建設。制定能力建設專項行動計劃,對企業、地方生態環境部門、技術服務機構開展針對性專題培訓。組織開展多輪督導幫扶,編制碳排放管理要點手冊,精準靶向指導企業,提升企業碳排放核算能力、碳資產管理水平。

最后,加強政策解讀和宣傳引導。加強信息披露,依法依規推動有關主體及時公開排放、履約、交易、質押等相關信息,接受公眾社會監督。

“下一步,聯合會將從政策宣貫、組織協調、運行跟蹤調研、能力建設及綠色低碳技術推廣應用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促進《方案》的有效實施。”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作為水泥行業代表企業,姜雨生表示,冀東水泥堅決擁護和積極響應水泥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的重要決定,并以此為契機,將“排碳有成本、減碳有收益”的低碳發展意識融入生產經營全過程,開展源頭控碳、工藝降碳、用能去碳、技術減碳、末端脫碳、精細管碳六方面工作,不斷擦亮綠色高質量發展底色。

對于三個行業企業在納入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后,將面臨哪些挑戰?如何應對?

王海兵認為,首先是數據挑戰。對相關企業而言,可能會出現自行報告數據的準確性較差、與定點監測站點收集到的數據有出入等問題。其次是管理挑戰。對配額盈余的部分企業而言,由于本身規模不大,通過市場交易的收益較少,因此,可能不會積極主動進行配額管理;對配額短缺的部分企業而言,由于完成配額清繳的額度較大但處罰的額度較小,因此,可能會選擇“以罰代繳”的方式消極代替配額管理。

“此外,還存在增加經營成本、缺乏資金支持減排技術創新以及商業機密泄露等問題。”王海兵表示。

對此,王海兵建議,企業在主觀上要充分認識到實現“雙碳”目標這一國家戰略的重大意義,要把企業價值創造活動深刻融入到國家戰略中,在履行經濟責任、法律責任的同時,增強社會責任、道德責任。同時,要積極建立與政府部門、行業協會及產業聯盟的溝通對接機制,盡快掌握相關規則,利用系統培訓、多方交流、實踐探索等方式加強自身能力體系建設,提升在碳排放核算、碳資產管理等方面的水平。此外,可以有針對性地采取組建創新聯合體、成立采購商聯盟、以配額交換技術等方式共擔甚至降低低碳技術創新風險與應用成本。


作者:曹雅麗

編輯:曹雅麗

分享到: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快來搶個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