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曹雅麗
4月2日,中國貿促會副會長、中國館政府總代表李慶霜在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會中國館專題新聞發布會上介紹,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會以“構想煥發生機的未來社會”為主題,將于2025年4月13日至10月13日舉行。
“月壤是中國館向本屆世博會和全球世博觀眾呈現的最珍貴展品。在中國國家航天局大力支持下,我們將在‘生生不息’展區展示嫦娥五號、嫦娥六號帶回的月球樣品,這將是歷史上首次實現月球正面、背面土壤樣品的零距離對比展示。全球觀眾在中國館可通過透鏡裝置觀察月壤獨特結構和兩者細微差異,分享人類探索浩瀚宇宙的美好夢想照進現實的喜悅?!崩顟c霜表示。
李慶霜介紹,中國館占地面積約3500平方米,是大阪世博會最大的外國自建館之一。中國館將圍繞“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綠色發展的未來社會”主題,以“天人合一”“綠水青山”“生生不息”三大篇章為敘事主線,展示5000年中華文明孕育的傳統生態智慧,展現新時代綠色發展的理念與成就,展望中國同世界各國攜手,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美好愿景。
本屆中國館主要有四方面顯著特點:
一是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彰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國智慧”。中國館建筑以古代重要文化傳播載體—竹簡為設計靈感,巧妙融合竹子、漢字、書卷等寓意豐富的文化符號,訴說中華千年歷史,彰顯非凡文化底蘊。館內將展出以“二十四節氣”為主題的大型多媒體動態影像,數字化呈現世界最早的“農業百科全書”《耕織圖》,世界水利工程的鼻祖都江堰和穿越千年的農業瑰寶桑基魚塘盡顯澤被千秋的生態智慧,照見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碼和賡續傳承。
二是踐行新發展理念,展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實踐”。廈門筼筜湖“從魚蝦絕跡到白鷺歸來”的宜人生態,湖南十八洞村和黔東南文旅與生態融合發展的盎然生機,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合龍的生態修復,塞罕壩荒漠變綠洲的人間奇跡,以及國家公園自然生態原真性、完整性的有效保護,詮釋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發展理念,向世界講述一個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動人故事,展示生態保護與社會發展協調共進的美麗中國。
三是匯聚科技動能,貢獻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中國方案”?!吧裰凼盘枴焙教靻T蔡旭哲、宋令東、王浩澤在天宮空間站與觀眾視頻交互;“蛟龍號”體驗艙中,“載人深潛英雄”唐嘉陵下潛至7062米拍攝到的珍貴影像清晰可見;八網融合的智慧城市沙盤解鎖城市未來之鑰;AI大模型邀請中國文化中最受歡迎的神話人物與觀眾多語種品古論今、寫詩作畫;嫦娥六號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實現月球背面采樣返回,昭示著中國航天再創歷史?!吧幌ⅰ闭箙^呈現了中國以創新引領發展,為應對全球挑戰、增進人類福祉做出的不懈努力與生動實踐。
四是開展形式多樣的人文交流,為推動中外文明互鑒做出“中國貢獻”。中國30個省區市和深圳市、相關部委、眾多國內領軍企業和機構,將在中國館舉辦非遺展演、文旅推介、學術交流和經貿論壇等活動,為各國觀眾帶來系列具有國際水平、時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別樣體驗。中國館將與150多個參展國的自建館、聯合館以及世博會主題館、企業館等開展館際交流,生動鮮活地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讓世界看到真實美好、可愛可敬的中國。
李慶霜說,展陳是世博會各國家館集中展示、多維塑造國家形象的重要載體。在中國館籌建過程中,我們組織建筑、工美、影視、藝術等多領域頂級大師、著名專家組成國家級策展團隊,深入調研、實地踏勘、反復研討、全面論證,充分吸納籌辦機制成員單位意見建議,集思廣益開展展陳方案設計,高水平完成展陳布展,力求各國觀眾在中國館共沐中華民族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之美,親歷新時代中國對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貢獻,讀懂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歷史智慧、文化自信和邏輯必然。
主題主線突出。中國館聚焦主題,各國觀眾依次通過“天人合一”“綠水青山”“生生不息”三個篇章,穿越道法自然、萬物并育的古老文明,走進綠水青山、崇尚自然的今日中國,共繪綠色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未來社會。從建筑外觀到內部設計,從實物展項到主題影片,從生態案例到未來科技,中國館將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的主線貫穿始終,向全球觀眾闡釋中國人質樸而深邃的生態觀及“和諧共生”的價值追求。
傳統與現代交融。中國館注重打造貫通古今的觀展體驗,為觀眾追溯歷史之源,探尋未來之跡。遙望著屏幕上中國航天員從天宮空間站拍攝的蔚藍星球,舞動千年的敦煌飛天照見嫦娥六號月背采樣的珍貴瞬間;清代畫家繪制的《海錯圖》中豐富神秘的海洋生物畫卷映襯著中國自主集成研制的“深潛蛟龍”,盡顯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的美學融合,滿溢中式浪漫。
展示手段多元。中國館展陳突出沉浸式、互動性、體驗感。大量互動裝置和數字化科技讓展品“活起來”,觀眾可以全角度細致欣賞珍貴展項的精湛工藝,了解文物展品背后的歷史敘事。AI技術讓展項“動起來”,觀眾手持互動書簽掃描打卡,生成實時山水意像,留下專屬精彩畫面,體會可感可知的“共繪桃花源”。十余個外型萌趣的便攜式智能機器人隨著高山流水的悠揚琴韻翩翩起舞,全新一代人形機器人“Walker行者”將在中國館南廣場與觀眾親密互動,全新的人機交互體驗將為館內外觀眾帶去生趣與歡樂。
人文情懷濃郁。主題影片以《中國人的十二時辰》為線索,展示不同地域、民族、年齡、職業的普通人辛勤工作、休憩娛樂的一天,串聯起瑰麗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以萬家燈火的溫馨日常勾勒出國泰民安、生機盎然,表達人們樸素而真切的情感及心中的詩意和遠方。90后女生李子柒繼續借助她的鏡頭將珍貴的非遺瑰寶逐一拾起,匠心作筆、田園為墨,讓充滿詩意的東方美學在中國館“綠水青山”展區璀璨綻放;94歲高齡的一代工藝美術大師常沙娜先生用飽含深情的筆觸,將絢爛千年的敦煌藝術神韻融入二十四節氣循環往復的自然律動,為天人合一的傳統表達增添了時代新質。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