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重工裝配車間內,工人們正在組裝一批出口的礦用磨機大齒輪訂單。
■中國工業報記者 郭宇
2025年全國兩會勝利召開后,重型機械行業積極響應兩會精神。各企業立足自身實際,迅速制定發展戰略,在多個關鍵領域迅速展開。科技創新方面,加大研發投入,致力于攻克技術難題;產業升級進程加速,推動產品向高端化邁進;市場拓展上,積極開拓國內外新市場,提升市場份額。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在智能制造與重型裝備結合領域,企業滿懷期待且已有所行動。通過引入先進的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算法,重型行業機械正朝著智能化、自動化方向轉型。
兩會精神引領企業積極響應
正如中國一重重點是致力于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重型機械行業眾多企業將創新發展新動能則聚焦在智能化板塊上。
作為重型機械行業的“老大哥”中國一重,近日在學習全國兩會精神的會議上提出了一系列貼合自身發展與行業趨勢的戰略規劃。會議上指出,公司將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速建好建強重型裝備生產制造基地,實現向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攀升,提升高質量可持續經營能力。
正如中國一重重點致力于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重型機械行業眾多企業將創新發展新動能聚焦在智能化板塊。通過引入前沿數字技術,優化生產流程,提升智能化水平。積極投身創新產業鏈構建,與各方協同攻克技術難關,以創新驅動邁向產業鏈中高端,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曉侖在接受“兩會國企直通車”系列訪談中,就提到加碼自主創新、助力中國“智”造的觀點。
在各企業學習兩會精神的會議中,來自生產一線關于智能制造的聲音格外引人關注。國機集團首席專家、勞動模范,中國電研電氣控制研究所所長秦茂說:“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強化科技創新引領作用’‘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我對此深有共鳴。作為科研院所轉制企業的成員,一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我將以報告精神為指引,結合企業實際,落實報告中關于‘深化產學研協同創新’‘優化產業鏈供應鏈’等要求,聚焦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助力產業升級,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加速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貢獻力量。”
中國地質裝備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地裝研究院產品研發部工程師王春蕾表示,學習《政府工作報告》后,作為一名普通技術人員,深刻認識到,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離不開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賦能,而“人工智能+”行動正是推動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下一步,將深入學習貫徹兩會精神,立足本職工作,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以更加積極進取的姿態投身于智能地質裝備研發,推動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助力傳統地質裝備向著電傳動、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產品轉型升級,助力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為實現我國地質裝備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添磚加瓦。
基礎攻關、標準、產業生態結構成關注點
代表委員們對智能制造的建議涵蓋技術創新、標準制定、人才培養、產業生態構建等多個關鍵層面,為行業的智能化轉型繪制了清晰藍圖。
智能制造和AI領域的賦能為重型機械行業的智能化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重機領域代表委員們立足行業現狀,圍繞技術創新、標準制定、人才培養、產業生態構建等關鍵層面進行了探討。太原重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太原重工技術中心高級工程師朱少輝認為,要加大對智能制造底層技術攻關力度。朱少輝提到,企業應集中力量攻克AI在復雜工況下的關鍵技術難題,如精準感知、智能決策等技術。實現全產業鏈智能化協同,意味著從產品設計、生產制造到銷售服務的各個環節,都能通過智能化技術實現高效協作。這將提升企業整體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增強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
同時,張曉侖在兩會期間提出“AI+裝備制造”深度融合的方法。他建議整合行業創新資源,支持轉制院所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優化資金支持與創新生態,推動科研到產品的市場化轉化。呼吁加大國家級科研平臺建設投入,培育正向研發能力,穩定支持企業承擔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
中信重工黨委書記、董事長武漢琦提出,企業應積極參與到高端工業操作系統的自主研發和國產化替代進程中。在政策支持下,企業能夠獲得更多資金、稅收優惠以及國家研發立項機會,這有助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完善自身的產業生態。企業還應鼓勵國產芯片和硬件廠商優先適配國產操作系統,推動操作系統在企業生產的各種設備上廣泛應用。通過強化國產高端工業控制器與操作系統的深度適配,構建一體化協同體系,實現核心芯片國產化替代,解決PLC產品國產化適配難題,使企業的工業控制系統更加穩定、高效,為企業的智能化生產提供堅實基礎。設立國家專項基金、政府采購傾斜等政策,也將為企業在技術研發與市場拓展方面提供有力支持。此外,在高校開設工業控制系統交叉學科,實施“工程師紅利”培育計劃,將為企業培養大量專業人才,完善企業的人才梯隊建設。
大連華銳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設計師和電氣首席專家孫元華長期在工程一線,見證了行業從“模仿”到“領跑”的發展。她提出,在國家統籌規劃裝備機械智能化標準體系的過程中,企業可以結合自身實際生產經驗,為標準的制定提供寶貴意見。通過優先修訂和制定重點領域標準,企業能夠依據標準規范自身生產流程,提升產品質量與兼容性。這不僅有利于企業在國內市場的發展,還能提升企業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當標準發布后,企業積極向國際標準化組織提交提案,擴大中國標準的國際影響力,能夠使企業在全球市場上獲得更多認可,促進AI技術在企業產品中的規范化、國際化應用。
2025年全國兩會為重型機械行業的智能化發展帶來了全方位的機遇與指導。代表委員們對智能制造的建議涵蓋技術創新、標準制定、人才培養、產業生態構建等多個關鍵層面,為行業的智能化轉型繪制了清晰藍圖。
不平凡的五年智能化成果斐然
重型機械行業在智能化與綠色化的奮進征程中,已然憑借諸多創新實踐與卓越成果,彰顯出強大的發展韌性與蓬勃活力。
回顧過往,重型機械行業已在智能化、綠色化道路上初顯成效,如引入智能操控提升生產精準度,采用清潔能源降低能耗,不斷突破技術瓶頸,開拓發展新局面。中國重型機械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景曉波在中國重型機械行業協會第八屆理事會上,也對行業評價說:“過去五年極不尋常、極不平凡”。
這種不平凡來自于,重型裝備所取得的成績可圈可點。
五年來,衛華集團有限公司、太原重工軌道交通設備有限公司、三一重型裝備有限公司等6家企業入選工信部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揭榜單位;株洲天橋起重機股份有限公司“面向有色金屬行業的工廠智能搬運系統解決方案”和北自所(北京)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面向化纖智造的智能物流數字孿生管控系統解決方案”入選工信部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揭榜掛帥”項目名單;中國第一重型機械股份公司質量精準追溯,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產品數字化研發與設計、產品遠程運維,河南省礦山起重機有限公司安全風險實時監測與應急處置、產品數字化研發與設計、智能協同作用,上海振華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人機協同作業等17個項目入選工信部智能制造優秀場景名單;江蘇國茂減速機股份有限公司“個性定制化減速機5G工廠”等3個項目入選工信部5G工廠名錄。中信重工、江蘇國茂、江西華伍、河南大方等29家企業獲評綠色工廠;湖州電動滾筒、泰爾重工、無錫新大力、江西江特等7家企業共11種產品獲評綠色設計產品;河南礦山、焦作科瑞森、蘇州匯川等6家企業獲評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
不平凡還來自于重型裝備企業面對市場多重挑戰下所爭取到的平穩局勢。宏觀市場來看,重型機械行業穩中有進。根據重機協會數據顯示,重型機械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營業收入增加到11546億元,五年年均增長4.2%;利潤總額增加到749億元,五年年均增長7.6%;資產總額增加到18911億元,五年年均增長10.0%;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增加至5901家,較五年前增加1692家。行業經濟顯著增長,不斷邁向高質量發展。
重型機械行業進出口總額增加到447.09億美元,五年年均增長15.8%;出口額增加到412.08億美元,五年年均增長19.7%。自2021年行業進出口貿易創歷史新高后,進出口貿易在高基數基礎上保持高速增長,連續四年屢創新高,2024年出口額突破400億美元大關。
重型機械行業在智能化與綠色化的奮進征程中,已然憑借諸多創新實踐與卓越成果,彰顯出強大的發展韌性與蓬勃活力。從智能制造示范工廠的標桿樹立,到各類智能項目的成功入選,再到綠色工廠、產品及供應鏈的穩步推進,以及行業經濟指標與進出口貿易額的亮眼攀升。如今,站在2025年全國兩會為行業智能化轉型所擘畫的全新藍圖下,重型機械行業更應牢牢把握機遇,將代表委員們的真知灼見轉化為實際行動,持續深耕技術創新,加速完善標準體系,大力培育專業人才,全力優化產業生態。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