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克孜勒鎮烏克鐵熱克村緊緊圍繞自治區、地區、縣委“鄉村振興”工作部署,牢固樹立“自己家園自己建”的發展思想,采取“縣級謀劃+鄉(鎮)統籌+村級發動+群眾響應”的整治模式,扎實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經過近三個月的集中整治,烏克鐵熱克村脫胎換骨,從“臟亂差”嬗變為“潔凈美”,“山清水秀、淳樸自然”的詩意美景悄然呈現。
基本情況及前期現狀
烏克鐵熱克村位于溫宿縣東南方向,距離40公里,位于克孜勒鎮人民政府西南方向,距離1公里。全村共有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16戶1662人。其中漢族戶13戶27人,占總人口1.56%,少數民族403戶1635人,占總人口98.44%,共有中共黨員69人(其中預備黨員11人),共青團員67人,婦女代表30人,四老人員8人,土地總面積1.65萬畝,其中耕地1.27萬畝,主要種植紅棗、核桃、蘋果、香梨、小麥、棉花等。2024年村集體收入185萬元,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萬元。
在過去烏克鐵熱克村農村人居環境沒有得到廣泛重視,投入力量不足、標準缺失,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相對滯后、歷史欠賬多,全村整治成果不明顯、整治進展不均衡。歸根結底,原因在于村級黨組織對人居環境整治的重大意義認識不足,工作滿足一般化,發動群眾力度較弱,統一思想不徹底,缺少深度思考和整體謀劃,缺少有力的動員措施和明確的整治標準,各家自掃門前雪的情況比較普遍,整體合力凝聚不到位。群眾對幸福生活的標準比較低,對“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沒有直觀印象,導致部分群眾認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是村干部的事,存在“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錯誤思想,干一陣、停一陣,整體工作進展遲緩。針對問題,烏克鐵熱克村黨支部再次學習縣委關于人居環境整治的部署,主動從自身找問題、挖根源,堅持在強化黨的領導、充分發動群眾上下功夫,做文章,實行“四個一線”工作法,大力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主要做法
強化一線設計,“六個步驟”凝共識。一是組織謀劃建體系。嚴格按照縣委的統一安排部署,分級成立由縣、鄉、村三級書記任組長的人居環境整治領導小組,完善“鄉鎮黨委做統籌、駐村單位做后盾、第一書記抓謀劃、支部書記推落實、工作隊員齊上陣、黨員群眾共參與”組織架構,明確各級職責,構建運行機制,將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落實情況作為領導干部選拔任用、村干部考核、行政村星級化評定的重要參考依據,形成明確的目標考核機制,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向縱深發展。二是超前籌劃達共識。黨支部第一時間按照上級黨委安排部署,召開支部委員會對人居環境整治相關文件進行專題學習,第一書記和黨支部書記落實縣委一線工作法,分工負責,協同推進,背著黃書包,裝著民情日記、規劃圖和三會一課記錄本等,將工作開展在人居環境整治一線,與黨員群眾共同研判、共同規劃、現場研究,明確人居環境整治“支部牽頭、黨員帶動、群眾參與”的工作原則,達成環境整治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群眾思想不徹底改變決不罷手的思想共識,為整體推動人居環境整治奠定思想基礎。三是博采眾長定目標。堅持慎之又慎、細之又細的標準制定人居環境整治總體規劃,村“兩委”干部和“訪惠聚”駐村干部帶領村內骨干力量前往阿克蘇市喀拉塔鎮及溫宿縣佳木鎮托萬克吐曼村、托乎拉鄉托萬克蘇布拉克村等人居環境整治示范點、美麗鄉村示范點進行實地觀摩,通過白天學習、晚上研討,一條路、一版畫、一片林等一個細節一個細節的完善,做到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召開5次村民大會給全村黨員群眾攤開地圖講規劃,帶到實地講細節,開展解放思想大討論,引導群眾參與,聽取群眾建議進行修訂,達成規劃共識,明確整治目標。四是身先士卒做示范。村黨支部書記如孜·亞森同志帶頭動員哥哥拆除自己未經規劃的自建房,為全村整體規劃讓路,為全村樹立標桿。村干部積極行動起來紛紛動員親戚朋友,引導小組長、黨員、村民代表等村級骨干先動起來,高標準、嚴要求,率先在各個村民小組分別打造5個示范戶,并以第五村民小組為藍本打造區域示范點,以點帶面,逐步輻射全村,及時進行示范戶、示范點的動態評比,不斷提升示范點位的標準水平,推動形成爭做先鋒、你追我趕的良好氛圍。五是民主自治齊動員。加強群眾在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自治意識,強化村民小組長職責,及時收集群眾訴求,在村民大會上反饋,建立“小組商議、大會決議”推進模式,群眾自發挖掘村內老故事為全村文苑廊、聚星廊、長亭廊等16個特色巷(廊)道命名,實現群眾在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將人居環境整治從“要我干”變成“我要干”,贏得各族群眾的充分理解、廣泛支持和積極參與。六是精準施策破難題。根據前期群眾摸底調查情況,進行精準分類,與積極配合響應者充分溝通,根據每戶的家庭成員、經濟條件、房屋位置等客觀因素進行精準規劃,征求個人意見,按照“支部主導、整體規劃、小組分類、干部協助、群眾參與”的原則制定“一戶一策”整治方案。針對意愿不強烈、理解不到位的群眾,通過干部包聯、“訪惠聚”駐村干部日常走訪等方式,入戶了解群眾具體困難,綜合研判分析,指定專人逐一化解,讓群眾丟下包袱,及時跟上人居環境整治的“大部隊”,逐步形成“全民動員、齊抓共管”的工作局面。村黨支部書記如孜·亞森同志為了全村人居環境整治不漏一人,賣掉家中兩頭牛籌資5萬元資助4戶群眾進行環境整治,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頭作用,確保了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整村推進,整村提升。
強化一線引領,“六個環節”鼓干勁。一是黨員聯戶凝合力。堅持推行黨員聯戶包巷責任制,黨員聯十戶或包巷道,推薦31名優秀群眾擔任十戶長或巷道長,按照“黨員主導、群眾聚力、群團補位”的模式構建“黨員聯巷、巾幗聯戶、群眾自管”三級責任制,通過亮身份,明責任,正向引導左鄰右舍參與其中,打造“干事型”黨員隊伍,形成“帶頭干、主動干、全員干”的濃厚氛圍。二是志愿服務幫攻堅。組織成立“黨員、團員、巾幗”三支志愿服務隊和駐村單位“在一線”志愿服務隊,結合黨員聯戶包巷探索“黨建+志愿服務”新模式,將“環境衛生整治”納入“主題黨日”活動主題,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集中力量在人居環境整治中攻堅克難,切實解決人居環境整治中的“最后一公里”。溫宿縣教科局作為后盾單位積極發揮職能優勢和教育優勢,按批次選派了50余名美術老師和國語教師擔任志愿者,利用節假日的時間到村內設計墻畫和使用“十步教學法”教國語,有效提升村內環境整治成效和群眾整體素質。三是小組評比促進度。持續加強村民小組和黨小組戰斗力,堅持第一小組長牽頭,村民小組長負責,副小組長配合的工作模式,在“三家一院”推行“周評比、月總結”,以黨員包聯的巷道或十戶為單位進行工作評比,評選先進掛紅旗,評定后進掛黃旗,讓巷道或十戶內群眾和包聯黨員準確了解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進展情況,激發好勝心、榮譽感,時刻保持熱情參與的勁頭。四是中心評分補短板。在黨支部的領導下,完善“三個中心”的工作職責,建立“黨群服務中心組織號召、維穩綜治中心配合協調、農業農村中心指導驗收”分工協作模式,形成中心內部安排部署、督促指導、總結驗收、講評提升、整改完善的工作閉環,并對小組內環境整治情況開展工作評比,按照定期不定期督導環境整治情況、群眾參與情況,通過對比直觀了解各小組環境整治情況,針對短板弱項精準發力,確保環境整治工作穩步推進。五是支部講評提標準。按照全村整體規劃,按階段召開人居環境整治講評大會,根據小組評比、中心評分的情況,對小組、巷道或十戶的整治工作開展情況進行講評,對于好的經驗及時總結梳理、先進典型及時在村民大會上表彰,村民小組內公示,對錯誤的做法及時制止反思、反面典型及時教育,在講評中不斷提升全村環境整治工作的各項標準,通過“總結—推進—總結”的模式推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六是群眾自發轉思想。引導村內的木匠、泥瓦匠、鐵匠等手藝人和富裕的勞動力成立“愛心志愿團”、“暖心互助組”等自發性群眾組織,作為全村重要的支柱力量參與人居環境整治,節約整治成本,提高整治效率,凝聚群眾智慧,為全村人居環境整治添加“助推劑”。村內11名木匠自發成立“愛心志愿團”為村內修補木柵欄,121名群眾用自己種的玉米、辣椒為村內造景,突顯出獨特的鄉村風景。
強化一線提煉,“五個機制”管長遠。一是完善四級治理體系。強化頂層設計,堅持高位推動,構建“縣級謀劃、鄉鎮統籌、村級發動、群眾參與”的四級治理體系,堅持“抓鄉促村、整體推進、全域提升”的總體思路,建立責任明確、領導有力、運轉有序、保障到位的領導體制和運行機制,為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長效運行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二是完善群眾自治制度。深化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修訂《烏克鐵熱克村村規民約》,將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納入其中,引導群眾轉變觀念,培養群眾環境衛生意識。督促村務監督委員會發揮作用,提升群眾參與人居環境整治的自覺性、積極性、主動性。三是完善黨員設崗定責。以無職黨員設崗定責為后續制度保障,設置16個人居環境整治指導崗、人居環境整治監督崗,有計劃的在村內開展正向指導交流和反向監督整改,通過“正反”雙向發力,時刻督促黨員繃緊人居環境整治這根弦。四是完善群眾服務制度。充分利用群眾工作站和后盾單位資源,為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提供人力物力保障,日常維護人居環境整治所用的各類機械,為參與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群眾提供交通、飲食等日常服務,凝聚投身人居環境整治的人員力量。五是完善激勵獎懲機制。發揮黨組織核心領導作用,加強黨員群眾的精神鼓勵和思想教育,結合積分制管理,輔助物質獎勵。大力開展選評優活動,對于引領作用強、整治標準高的及時選樹典型,召開表彰大會頒發榮譽證書,給予積分獎勵;對于作用發揮不明顯、整治進度慢的在全村召開村民大會進行通報,形成“趕學比超”的干事氛圍。
強化一線選樹,“五個舉措”促發展。一是規范產業配置促增收。大力宣講全域旅游,打造有特色的美麗鄉村,聚焦村內的空白產業,積極引導群眾投資填補空白,優化產業配置,推行多元發展、提升生活品質,帶領全村創收致富。積極引導有手藝、有想法的群眾圍繞文化長廊、星光夜市新支起6個燒烤架、3個鐵板燒,新開3家涼菜館、3家羊雜碎店、5家商店、3家拉面館、1家火鍋店、1家服裝店以及1家民宿,將原來3家商鋪變成現在26家包含吃住行的星空夜市“商業街”,讓群眾坐在家里把錢賺,人均月收入增加1000余元,切實享受到人居環境整治的紅利。二是激發群眾智慧開新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堅持問計于民,集思廣益,黨支部通過“一線工作法”最大程度的吸收群眾的建議意見,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致富帶頭人艾爾肯·依布拉音主動牽頭,將村內從事苞谷馕生產的15戶19人集中起來,建立烏克鐵熱克村苞谷馕合作社,在黨支部的統一領導下,就地取材、變廢為寶用村內的紅棗枝、核桃枝打造“果木馕城”,吸引群眾,現階段每天產苞谷馕900個,年產值達到35萬元,拓寬了群眾致富新路子、新途徑。三是發動各方力量提影響。做好“引”字文章,打響全村名片化建設,吸引16名在外務工青年、3名鄉賢返鄉發展、投資,參與村級治理,借助各方力量制定產業發展清單、環境改善清單等,聚眾力、匯群智,促使各類優質要素資源向村內匯集,提高全村的影響力,形成“滾雪球”效應,促使全村穩步向前發展。鄉賢熱汗古麗·麥合木提在得知村內的變化后,主動從鎮上返回發揮自己制酸奶技術和有固定銷售渠道的雙重優勢,聯絡本村55戶群眾,成立烏克鐵熱克村酸奶產業合作社,通過集中生產、擴大產能、提升品質增加全村酸奶銷售量,日產酸奶1480碗,年產值約133.2萬元,帶領群眾創收致富。四是建強志愿隊伍廣宣傳。充分依靠群眾和發動群眾,從近幾年環境變化大的群眾中挑選政治立場堅定,口才較好的15名群眾組建草根宣講隊,用“接地氣”的鄉土語言,結合身邊人、身邊事,用群眾的視角和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述生活環境改善帶來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開闊群眾視野和見識。五是打造實訓基地做推廣。為挖掘村內經驗做法和先進典型,進一步歸類梳理形成一套成系統的推廣理論,在全縣范圍內進行普及,在縣委的部署下,縣委黨校主動靠前在烏克鐵熱克村成立黨校實訓基地,安排各類培訓班、各級干部前往學習借鑒。在人居環境整治示范戶和先進人物中為實訓基地選拔10名講解員、成立講解隊,講解本村的先進理念和經驗做法,通過群眾的視角去剖析本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疑難雜癥”,讓群眾教方法,在推廣經驗的同時增加全村黨員群眾的榮譽感、自豪感和歸屬感。
取得的工作成效
烏克鐵熱克村堅持黨建引領,發揮廣大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帶動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形成了黨群共創、群眾參與的濃厚氛圍,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鄉村建設新格局正在逐步成型。
村級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得到進一步發揮。在落實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村黨組織擔負起組織動員群眾的重大政治責任,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密切聯系群眾優勢轉化為人居環境整治的強大動力,統籌調動整合各方力量和資源,合力攻堅,取得了整治實效。在堅持黨建引領、依靠群眾過程中,全村男女老少齊動員,形成了人人參與人居環境整治的濃厚氛圍,村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得到生動體現。
黨員的號召力和凝聚力得到進一步增強。通過“黨建+人居環境整治”的工作模式,廣大黨員主動參與,以實際行動影響家人、引導親友、帶動他人,自覺宣傳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益處,帶頭倡導文明鄉風,為人居環境整治建言獻策,成為人居環境整治推動者。在人居環境整治一線,帶頭參與環境衛生整治志愿服務活動,做給群眾看,領著大家干,清運各類垃圾160多噸、動用各類機械150多輛、清理林帶60余公里、更換垃圾桶200余個、修葺房屋近230處,以身體力行的方式,增強自身的號召力和凝聚力。
群眾“主人翁”意識得到進一步提升。結合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以“美麗庭院”示范創建為抓手,不僅提振群眾“精氣神”,更加“喚醒”了群眾的“主人翁”意識,增強了在人居環境整治道路上的主體意識和責任意識,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群眾在做好自家庭院衛生的同時,成立“愛心志愿團”、“暖心互助組”,以“主人翁”姿態為困難群眾、孤寡老人家庭打掃庭院,清理房前屋后的堆積物、及時處置生活垃圾等,不僅在互幫互助的過程中增進了彼此感情,而且樹立了美麗干凈整潔的新形象。
群眾生活環境得到進一步優化。通過一系列的配套措施,按照“美化、綠化、亮化、硬化”,著力解決了農村環境臟亂差問題,打造文化長廊、紅船廣場、星光夜市等景點讓村莊美化,因地制宜建設小花園、小菜園、小果園“小三園”讓村莊綠化,在主要干道設置裝飾燈帶、景觀燈等讓村莊亮化,全村巷道均鋪水泥路讓村莊硬化,逐步改變影響農村人居環境的不良生活習慣,全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取得了階段性勝利,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得到極大的改善。
群眾收入得到進一步提高。農村人居環境的改善,村域經濟呈現出“促一產帶二產興三產”的良好態勢,實現“美麗鄉村”帶動“美麗經濟”。根據村莊的自然條件和產業特色,引導鼓勵群眾在路旁、水旁、村旁、屋旁進行綠化植樹,核桃、蘋果、紅棗的種植面積大幅提升,農民在實施“增綠”的同時實現了“增收”。通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群眾環保意識更強、環境更宜居、道路更通暢、鄉村更美麗,通過苞谷馕合作社、酸奶合作社和星空夜市“商業街”帶動50余家個體工商戶增收,為300多名群眾提供就業平臺。同時,通過修建思源巷、長亭廊、文苑廊,打造了一批農村旅游精品線路,各具特色的景點讓烏克鐵熱克村圈粉無數,持續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群眾跟黨走的決心進一步堅定。村內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群眾持續享受環境整治紅利,幸福感和獲得感得到進一步增強,群眾自發根據現有條件,就地取材打造紅船廣場、國語廊、國語林、榮譽墻和金榜提名墻等文化景觀,主動推廣紅色文化,樹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并在村內飲水老井的基礎上打造思源井,體現群眾永遠牢記黨的恩情,終身踐行黨的宗旨。自行在家門口樹起了擁護共產黨、感恩共產黨的紅色“桃符”牌匾,屋里屋外張貼看圖識字的小標識,將紅色基因、中華傳統文化和國語教育融會在一起,成為了村內的特色風景,“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意識和行動蔚然成風。
經驗啟示
組織領導,科學規劃。黨組織科學統籌是做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前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涉及垃圾清理、污水治理、廁所改造、庭院整治等多個方面,涉及點多,覆蓋面廣,因此村級黨組織必須著眼長遠、注重長效、科學謀劃、統籌推進,科學確定整治目標任務,盡力而為、量力而行,集中力量解決突出問題。針對不同村組,結合實際,區別對待,合理確定每個區域整治的重點,并提出明確的路線圖、時間表,壓茬推進。
一線引領,模范帶頭。黨支部要堅持“一線工作法”、“群眾工作法”,“現場工作法”,各級黨員干部要深入基層,沉在一線,在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上,及時了解群眾需求、掌握群眾情況,理順群眾情緒,帶著群眾往前看、向前干,實現示范引領在基層一線、問題解決在基層一線、經驗總結在基層一線、檢驗成效在基層一線。
先易后難,梯次推進。堅持短期目標與長遠規劃相結合,綜合考慮現階段經濟發展條件、財政投入能力、群眾接受程度等,合理確定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任務目標。優先整治人口集聚、存在垃圾亂置和污水亂排等情況,梯次推進,全面覆蓋。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先易后難、先點后面,帶動整體提升。
因地制宜,分類治理。綜合考慮鄉村自然稟賦、產業結構、經濟發展、環境現狀,采用差異的治理方式。借鑒打造思源井的模式,推行結合實際、就地取材,挖掘亮點,打造村內特色景觀。對村組小路,結合黨員聯戶包巷責任制,采取“門前三包”模式,實行劃區劃片管理,由黨員帶頭,十戶一組或指定巷道長,維護對村組小路的環境衛生。對人口集聚、產業較多的村組,可采取“個人管理+集中處理”的模式。對居住較為分散、地形地貌復雜的村組,采取群眾就近包聯和分散處理的治理模式,實現人居環境干凈整潔的基本要求。
建管并重,長效運行。構建四級治理體系,健全群眾自治制度,完善群眾服務制度,建立日常清撈、養護、巡查制度,將林帶、溝渠納入日常管理范圍,村民小組長對其進行日常監督,切實履行監管職責,主動擔當作為,落實管護責任,形成長效機制,使優美的生活環境、文明的生活方式成為群眾內在自覺。(溫宿縣委黨校 朱楓林)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