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余娜
石化行業在推動自身轉型的同時,也在以新質生產力助力更多行業高質量發展。
“石化行業轉型離不開全球產業鏈的深度協作。我們的衣食住行,96.4%的產品都和化工密切相關,我們離不開化工,這是我們生存的基礎工業。”在近日舉辦的世界資源研究所(WRI)2025春季沙龍暨全球熱點觀察中國版活動上,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黨委常委、副秘書長龐廣廉如是說。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黨委常委、副秘書長龐廣廉
龐廣廉表示,到去年為止,化工行業的生產和銷售已占全球的45%,很快超過50%,占到半壁江山。動力電池、光伏組件、風機葉片等產品的制造,均離不開石化產品的支持。中國石化行業的一舉一動對全球帶來巨大影響。
“最近,大家已經看到全球化工行業的一些變化,特別是歐盟變化較多。歐盟有21個工廠被關閉,石化工廠削減了1200萬噸的產能,還要有24家工廠準備關閉,可以看到,歐洲化工的競爭力不再。我認為,未來傳統石化的三極,是中東、北美和中國。”龐廣廉說。
石化行業是碳排放較高的行業,不少環保問題需要依靠化工的方式來解決。因此,如何構建上下游協同一體的協作生態至關重要。
對此,龐廣廉分析,從石化行業來說,可以從三個層面解決這一難題。
第一,節能降碳。相當于流程優化,這點至關重要。節省下來的能源就是最好的能源。
第二,使用新能源。在行業發展中應不斷使用新能源,簽訂綠電合同。
第三,原料的選擇。當前,石化行業從油氣、煤炭慢慢的轉向了生物質,以及其他更深的行業。生物基材料是今年最熱的一個話題,未來,生物基的能源或將異軍突起,從而大量降低碳排放。
在生產過程中,很多企業都在進行綠色工藝的探討。例如,針對尾端產品的處理,搞循環經濟。這方面,中國一直在引領。
“我們研究過一個課題,每排放一份的二氧化碳,化工行業可為其他行業解決2.5倍的碳排放。”龐廣廉說,“中國石化行業在‘十五五’期間是一個轉折點,因為過去都是在盲目的談產能擴大,必須達到多少規模,恰恰從“十五五”開始,我們受發改委和工信部的委托,正在制定行業的‘十五五’規劃,發現這一規劃的確難以制定,因為完全是不同的思維。”
化工行業共分成五個等級,包括勘探、大宗產品生產、一般制造、高端材料,以及最高端的生命科學。“在高端材料和生命科學,中國石化行業占的份額只有5%,在‘十五五’期間,這一比例能否突破10%-15%,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龐廣廉分析。
在他看來,可持續發展是未來“十五五”制定規劃的一個根本驅動力,所有行業都要以可持續發展為主要目標,其中包括生物基原材料、循環經濟等。
在石化行業,高端新材料將帶來更多機會,成為“十五五”及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亟須發展的目標。
“近期,很多新材料卡脖子領域已經解決了不少難題。不要過多關注中國產能過剩問題。因為,即使在中國這么大的產能情況下,去年依然進口了2600多萬噸合成樹脂(其中聚乙烯就有1385萬噸),以及600多萬噸乙二醇。”龐廣廉提醒,“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如何突破這些卡脖子重要領域,來生產更多低排放產品,是我們的使命所在。”
智能化、數字化大變局下,石化行業正在鍛造全新競爭力。
可持續航空燃料(SAF)的快速發展,可為航空行業節省65%的碳排放。通過可再生能源生產航空燃油,成為最終目標。
“可再生能源的價格一降再降,越來越低,在全球具有競爭性,也具有規模化的價值。通過這一方式,我們生產綠色的氫氨醇一體化,生產甲醇,然后再生產航空燃油,一系列問題或將迎刃而解。我們可為石化以外的更多行業,提供更多具體的解決方案。”龐廣廉表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