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河南省新密市新華路街道堅持黨建引領,秉承“民有所需、我有所應”的工作理念,積極探索基層治理新模式,通過一系列“組合拳”,有效激發了基層治理的“高效能”,切實增強了轄區居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黨建+網格”,激活治理“神經末梢”
新華路街道將黨建工作與網格化管理深度融合,從組織、隊伍、陣地、工作、服務等全方面入手,按照“人口規模適度、服務管理方便、資源配置有效”原則,科學劃分二級網格13個、三級網格108個、微網格211個,網格員815名,吸納13個“雙報到”單位、144個社區自組織、27名社區工作者、37名下沉年輕干部、55名“雙報到”黨員和1069名基層黨員參與網格治理,不斷強化“紅色網格體系”建設,推動黨的建設進網格、治理力量到網格、服務管理在網格,有效激活了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實現了“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街道”。
在東城半島社區,社區黨總支依托網格,建立了“紅色議事廳”,定期組織網格員、群眾代表、相關部門等,圍繞社區環境整治、公共設施建設、鄰里糾紛調解等熱點難點問題召開網格議事會,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建設、老年人幸福食堂運營、社區微花園改造等一批涉及面廣、跨度大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評。
“服務+平臺”,打通便民“最后一米”
新華路街道不斷完善便民服務平臺建設,依托網格積極構建“15分鐘便民服務圈”,滿足群眾政務服務、生活服務、志愿服務等多元化需求,通過網格化治理平臺、12345熱線、智慧矛調等渠道,累計接收解決各類訴求7336條,辦結率99.7%,推動基層治理從“獨角戲”到“大合唱”的轉變。同時,積極搭建“鍵面”結合網格治理路徑,推動網格長(員)成為群眾的“服務員”、企業的“安全員”、鄰里的“調解員”、信息的“收集員”、政策的“宣傳員”、社情民意的“調查員”,通過前置防線、前端控制、前期處置,將問題解決在萌芽、化解在基層,推動基層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雙提升。
在新惠街社區,社區通過網格征集群眾訴求,探索“共富工坊”創業項目,成立“巾幗創業聯合會”,建立服務支持、加工資源、用工需求、剩余勞動力“四張清單”,積極提供信息對接、來料牽線、用工信息、共富幫帶等服務,吸引老年人、寶媽、殘疾人等70余名群眾加入“紅繡坊”“編織坊”,年產生經濟效益7萬余元,推動社區服務和居民需求雙向奔“富”,讓群眾在“家門口”收獲滿滿幸福感。
“自治+共治”,凝聚基層“紅色動能”
該街道積極引導多方力量參與社區治理,依托社區代表大會、樓院座談會等制度,簽訂駐區單位共建協議14個,聯動解決背街小巷整修、小區充電樁增設等急難愁盼問題356件,實現黨群服務與居民需求同頻共振。孵化培育社區社會組織144個,涵蓋文化體育、志愿服務、醫療衛生、養老助殘等多個領域,在社區黨組織的領導下,開展健康義診、協商議事、治安巡邏等主題實踐活動350余次,服務群眾2萬余人,以“微服務”滿足群眾“微需求”,成為基層治理的重要力量。
在商運街社區,樓東街樓院道路因年久失修坑洼破損,每逢雨季便積水嚴重,給居民出行帶來了極大不便,為解決這一問題,社區黨組織積極行動,組織召開居民代表大會,廣泛聽取居民意見和建議,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通過“一征三議兩公開”工作法,制定詳細的整修方案,并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支持,經過一個月的緊張施工,樓東街煥然一新,不僅路面鋪設了平整的瀝青,還增設了排水設施,有效解決了積水問題,讓“堵心路”變成了“順心路”,居民們紛紛稱贊社區黨組織為群眾辦了一件大實事。
基層高效能治理在落實落細一張張“民生清單”、兌現一條條“幸福諾言”中開花結果。下一步,新華路街道將始終堅持黨建引領,把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轉化為推動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創新動力,以更加精準的服務和更加務實的舉措,回應群眾關切,解決群眾難題,讓群眾切實感受到“黨建強、治理優、生活美”的幸福圖景,推動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格局。(梁露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