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雙循環”戰略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背景下,成渝雙城經濟圈與雄安新區作為東西部兩大增長極,正成為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前沿陣地。海亮股份作為全球銅加工行業的龍頭企業,憑借其前瞻性的區域產能布局,正在這兩大政策紅利區構建起“地理區位+產業協同+政策賦能”的立體化戰略網絡,成為傳統制造業響應國家戰略、優化資源配置的典型樣本。
成渝雙城經濟圈的核心定位之一,是通過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與產業協同,推動西南地區的高質量發展。海亮股份在重慶、四川等地的生產基地,正是其卡位區域基建需求的關鍵支點。以2024年收購金龍集團20%股權為例,金龍集團在重慶萬州擁有銅管材年產能65萬噸,其國有控股混合所有制背景與地方政府資源深度綁定,使海亮股份能夠快速響應成渝地區軌道交通、新能源基建等項目的銅材需求。這種布局不僅縮短了供應鏈半徑,更通過“本地生產、本地供應”的模式,降低物流成本并提升交付效率。
此外,雄安新區作為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未來之城”,對綠色建材、智能裝備的需求日益增長,海亮股份在河北及周邊省份的產能布局,為其參與新區建設提供了先發優勢。從西南到華北,地理區位的戰略卡位,讓企業既能承接成渝經濟圈的新增基建訂單,又能輻射雄安新區的高端制造需求,形成跨區域的產能聯動效應。
這一布局的背后,與國家推動制造業向中西部梯度轉移的趨勢深度契合。近年來,中西部地方政府通過稅收優惠、用地支持等政策吸引產業遷移,而銅加工行業作為典型的“料重工輕”型產業,對物流成本與能源價格高度敏感。海亮股份的西南基地選擇,恰好踩準了這一政策節奏。
以重慶萬州經開區為例,當地對銅加工產業鏈的扶持力度顯著,不僅提供土地與能源價格優惠,還配套產業基金、人才引進補貼等資源。通過參股金龍集團,海亮股份不僅實現產能擴容,更將地方政策紅利轉化為成本控制優勢。據行業測算,銅加工企業在中西部地區的綜合成本較東部沿海低約8%-12%,而隨著成渝地區新能源、電子信息等下游產業的集聚,本地化供應的溢價空間進一步打開。這種“政策補貼對沖原料波動”的模式,為企業應對外部市場風險提供了緩沖機制。
在政策與市場的雙重驅動下,產業鏈整合成為提升競爭力的關鍵路徑。海亮股份與金龍集團的合作,正是這一邏輯的生動實踐。過去數年,國內銅管行業面臨產能分散、同質化競爭等問題,而雙方通過股權合作實現技術標準統一與客戶資源共享,形成差異化分工——金龍集團側重高端銅帶材、新能源線纜領域,海亮股份則強化銅管主業的規模效應,共同拓展新能源汽車、儲能等新興市場。
這種協同不僅避免重復投資,更通過聯合采購與生產調度,增強對上游礦產資源和下游整機廠商的議價能力。正如海通證券在相關研報中指出,區域產業鏈的垂直整合正在重塑行業生態,“從單點競爭轉向系統競爭”的模式,更符合高端制造業的長周期發展規律。
將視角拉長,海亮股份的布局邏輯本質上是對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深度響應。成渝經濟圈的基建浪潮與雄安新區的創新驅動,為其提供了多維度的增長支點。例如,公司在蘭州新區投建的年產15萬噸銅箔項目,雖地處西北,但其新能源材料屬性與成渝的汽車產業集群形成產業共振;而在雄安新區,海亮股份與華為合作開發的垂直行業大模型,通過智能制造技術賦能生產線,未來可復制到智慧城市、綠色建筑等場景。這種“東西聯動、軟硬結合”的策略,既把握住當下基建與制造業升級的確定性需求,又為未來技術迭代預留接口。
值得注意的是,企業的區域戰略并非簡單的產能平移,而是通過資本運作、技術輸出與政策協同構建彈性網絡。2024年,海亮股份在境外擁有12個生產基地,但國內西南、西北基地的產能占比已提升至35%,形成“內外雙循環”的平衡格局。在重慶,地方政府將銅加工納入重點產業鏈培育名單,通過設立產業引導基金吸引上下游企業落戶;在雄安,新區管委會推出的綠色建材認證體系,為符合標準的企業開辟招投標綠色通道。這些政策工具與企業的產能布局形成雙向賦能,既降低擴張成本,又加速市場滲透。
從更宏觀的視角觀察,海亮股份的案例揭示出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一條可行路徑:將國家區域戰略的紅利轉化為企業發展的動能,通過地理卡位獲取先發優勢,借助產業鏈整合提升價值厚度,最終在政策與市場的共振中實現螺旋式上升。
隨著成渝經濟圈與雄安新區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這種“區域深耕+全域聯動”的模式,或將為更多中國制造企業提供戰略參考。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