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孟凡君
環保產業是綠色轉型的核心引擎,更是實現“雙碳”目標的戰略性支柱,在全球綠色轉型的浪潮中,我國生態環保產業逐步實現從“跟隨者”向“引領者”的歷史性轉變。4月10日,在第二十三屆中國國際環保展覽會暨第七屆生態環保產業創新發展大會上,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聯合國前副秘書長劉振民認為,應對氣候變化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共同使命。他說:氣候變化是挑戰,更是機遇;環保產業是責任,更是未來。要凝聚“政產學研用”合力,將生態環保產業打造為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極,為全球氣候治理貢獻更多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2025年是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雙碳”戰略實施5周年,也是“十四五”規劃收官和“十五五”規劃謀篇布局的關鍵一年。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曲久輝表示,踐行“兩山”理念,服務“雙碳”目標,生態環保產業任重道遠。要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導下,進一步服務深入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和實現“雙碳”目標,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高質量發展,支撐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中國現代化貢獻力量。
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生態目標,需要政府、社會、行業、企業共同努力,需要生態環保產業的支撐保障。生態環境部副部長、黨組成員李高表示,當前,全球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我國經濟已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生態環境部將繼續完善綠色低碳發展經濟政策,創新生態環境治理模式,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加快構建環保信用監管體系,規范環境治理市場,促進環保產業和環境服務產業健康發展。
綠色發展交出了多維度的“亮眼”答卷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最新評估報告指出,若全球溫升突破1.5攝氏度,生態系統崩潰和不可逆損失的風險將急劇上升,全球氣候變化已從潛在的威脅轉變為現實的沖擊。劉振民表示,2024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同時過去十年是有記錄以來最暖的十年,極端天氣事件頻發:熱浪、洪澇、干旱和野火肆虐全球各地,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威脅著不少國家沿海地區的安全。與此同時,全球氣候治理仍面臨嚴峻挑戰,發達國家減排承諾和實際行動與科學要求仍存在差距,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資金與技術缺口依然巨大。但全球碳中和進程不可逆轉,各國應緊抓碳中和發展機遇,通過推動能源轉型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速向低碳、綠色、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轉變。
我國始終是全球氣候治理的積極踐行者,以“雙碳”目標為引領,構建了“1+N”政策體系。黨的二十大首次提出,從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的頂層設計轉型,強化精準控碳。2024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年產首破千萬輛大關,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比歷史性超越化石能源,人工林面積居世界首位,成為全球增綠最多的國家。從能源革命到生態修復,從產業轉型到全球合作,綠色發展交出了多維度的“亮眼”答卷,這些成就的背后離不開生態環保產業的技術突破與全產業鏈支撐。在國際層面,我國堅定履行氣候變化《巴黎協定》,通過“南南合作”為百余個國家提供應對氣候變化的支持,推動“全球發展倡議”與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深度對接。
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加快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劉振民建議,在積極構建中國特色現代化生態環保產業體系中,努力推動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過程中,突出抓好以下四個方面的重點工作:
一是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升級。要推動環保產業聚焦關鍵領域的攻關:加快突破氫能、儲能、碳捕集等前沿技術,推動數字化、智能化與綠色化深度融合。企業要敢于“揭榜掛帥”,將實驗室成果轉化為規?;瘧?,打造全球綠色技術策源地。
二是以市場機制激發產業活力。完善綠色金融體系,擴大碳市場行業覆蓋,推廣ESG投資理念,讓環境效益成為可量化、可交易的經濟價值。加大對環保技術研發、綠色基礎設施的支持,為中小企業營造公平競爭環境。
三是以全球合作拓展產業空間。要鼓勵我國環保企業應立足國內、放眼世界,深度參與“一帶一路”綠色投資,輸出中國技術、標準和解決方案。與各國共建低碳產業鏈,讓綠色成為全球復蘇的底色。
四是以綠色“低碳”文化凝聚全民共識。要支持培育和弘揚綠色低碳生活方式,以實現可持續發展。通過“軟文化”與“硬技術”結合,加強理念傳播、制度創新、行為引導和科技支撐等多維度協同推進,最終形成社會共識和集體行動。加強全民低碳教育,倡導簡約適度的消費理念,將綠色出行、節能降耗融入日常生活,形成全社會參與的“低碳自覺”。
不斷夯實生態文明建設的物質基礎和技術保障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年來,我國生態環保產業規模持續擴大,技術水平顯著提升,服務能力全面增強,已成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主力軍,實現“雙碳”戰略目標的生力軍,在保障社會經濟發展和綠色轉型,推動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曲久輝分析,過去的20年是生態環保產業發展最快、發展最好的20年。一是產業規模持續擴大,鑄就經濟綠色發展新引擎。截至目前,我國生態環保產業已形成覆蓋水、大氣、固廢、土壤、環境監測、生態修復、減污降碳等重點領域的工程、技術、裝備與服務體系。
二是產業能力顯著提升,筑牢污染防治堅固防線。20年來,我國生態環保產業發展水平實現了質的飛躍,成為打贏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的核心支撐力量。
三是產業體系不斷完善,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加速前行。近年來,我國生態環保產業逐步從傳統的末端治理模式向全鏈條全過程減污降碳和清潔生產深度延伸,產業體系持續優化升級。
四是產業技術創新速度加速,驅動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綠色生產力,而生態環保產業科技創新正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驅動力。
五是產業國際競爭力持續增強,貢獻全球環境治理中國方案。20年來,我國眾多擁有專精特新技術和產品的生態環保企業走出國門,足跡遍布歐洲、亞洲、非洲、美洲等多個大洲。
近年來,我國環保產業規模持續擴大,技術水平顯著提升,服務能力全面增強,為污染防治攻堅戰和“美麗中國”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李高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謀劃開展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到實踐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2024年,全國PM2.5濃度降到30微克/立方米以下,已連續5年穩定達標,全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為90.4%,首次超過了90%。長江干流連續5年、黃河干流連續3年全線水質穩定保持二類,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了45%以上,“美麗中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綠水青山廿載揚,雙碳五年啟新章”。李高認為,當前,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必須以科技創新為引擎,以環保產業為支撐,不斷夯實生態文明建設的物質基礎和技術保障,大力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萬華生態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司空新家裝市場部負責人姜南告訴中國工業報記者,新經濟環境下,靠掠奪資源的時代已經結束,綠色、低碳、可持續成為新的風口。萬華生態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通過新型工業化重構,像造汽車一樣制造整體家裝,推動產業綠色化、工業化、數字化、時尚化發展,構建服務型智造,讓綠色覆蓋“家”的每一個角落,真正做到“看不見的也環保”。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