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黄色在线观看,2018天天拍拍天天爽视频,大鸡巴嗯嗯啊嗯啊嗯啊嗯啊嗯啊日逼视频,日韩va免费线上看

首頁 / 

碳市場首度擴圍 關鍵環節仍需打通

作者: 劉德炳 來源:中國工業新聞網 發表時間:2025-04-14 14:36
分享到:

圖為鋼鐵生產車間。圖片來源:中國寶武集團。

■中國工業報 劉德炳

碳排放權交易擴圍的靴子落地。

3月26日,生態環境部發布《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工作方案》。此次擴圍后,將新增1500家重點排放單位,覆蓋全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占比提升至60%以上。

我國綠色低碳正向縱深挺進。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產值較大,涉及面廣,同時也是碳排放大戶。碳排放權交易覆蓋三大行業,將關系到行業走勢,也將進一步凸顯我國降碳的決心和布局。

其影響究竟幾何?將如何落地推進?這些問題為外界廣泛關注。

八大高碳行業已覆蓋前四

隨著三大行業納入碳交易市場,這意味著,八大高碳行業已覆蓋前四。

碳市場是國際通行的氣候治理政策工具。隨著碳中和大幕的開啟,發電、鋼鐵、水泥、鋁冶煉、化工、石化、航空、造紙等八大行業被視作減碳重點對象。

2021年7月,生態環境部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啟動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交易,四年來,發電行業全口徑碳排放強度累計下降了8.78%,減排成本降低大約350億元。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可持續金融學科發展基金學術主任邱慈觀告訴中國工業報,在全國碳排放總量中,發電行業是碳排放的第一大戶,占40%。鋼鐵、水泥、鋁冶煉這三個行業占比分別為15%、9%和5%,合計高達20%以上?!耙驗檫@次只將三個行業中的重點排放單位納入,所以只納入了其中的22%,但其脫碳對我國碳中和目標實現依然很重要。隨著三大行業納入碳交易市場,這意味著,八大高碳行業已覆蓋前四?!?/p>

邱慈觀進一步分析認為,我國鋼鐵、水泥、鋁三大行業產量都位居世界第一,分別占全球產量的54%、50%、60%,其產能化解面臨較大壓力,納入碳市場也是淘汰落后產能的重要手段。此外,歐盟碳邊界調整機制將影響中國的出口,主要涉及發電、鋼鐵、水泥、鋁冶煉、化肥、化工六個行業,納入碳市場也是有效的應對方式。

中國人民大學生態環境學院教授李巖向中國工業報表示,“十四五”期間,發電、鋼鐵、水泥等八大行業被視作減碳重點,原本都計劃納入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但是八大行業工藝的復雜程度不一,減排基準線數據不明晰,如果不能對碳排放數據進行全面核算,很難進行碳排放交易。因此,2021年,首先將排放最多的發電行業納入碳交易市場,覆蓋了碳排放量40%的減碳目標,但覆蓋面仍然不夠。

李巖進一步表示,對照雙碳目標,短期來看,要在2030年實現碳達峰的話,主要的碳排放行業必須一致呈現減碳的趨勢,否則很難實現碳達峰。隨著本次碳市場擴圍,已經覆蓋了60%以上的碳排放量目標對象,這意味著,距離2030年實現碳達峰又實質性地近了一步。

中國節能協會副秘書長兼碳中和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張軍濤告訴中國工業報,三大行業納入碳市場,將有效促進我國工業領域的綠色低碳發展,支撐國家整體碳中和目標實現。

具體來看,一是減排潛力大。鋼鐵、水泥、鋁冶煉是我國工業領域碳排放總量大、強度高的代表性行業,占全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20%以上。

二是市場基礎較好。這些行業企業相對集中,排放核算標準明確,數據基礎和管理經驗較為成熟,納入碳市場具備較好條件。

三是示范帶動效應顯著。通過市場機制的引導,能倒逼企業優化生產工藝、提高能源效率,加快低碳技術的應用和產業轉型升級,從而為其他工業領域提供示范經驗,推動整體產業結構綠色轉型。

德國工業企業博世集團董事會主席史蒂凡·哈通表示,中國政府為推動低碳發展付出了諸多努力,通過前瞻性的政策和舉措,在推動可持續制造、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及構建低碳供應鏈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效。

分步推進逐漸收緊

優先分步推進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進入碳市場,既能應對國際貿易挑戰,又有助于逐步完善我國碳市場機制和積累經驗,為未來碳市場擴大到更多行業提供了基礎和參考。

根據部署,三大行業納入碳市場分兩階段實施:2024—2026年為啟動實施階段,2027年后是深化完善階段。

2024年度作為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首個管控年度,2025年底前完成首次履約工作。其中,2024年度配額基于經核查的實際碳排放量等量分配,2025、2026年度配額采用碳排放強度控制的思路分配,企業所獲得的配額數量與產能產出掛鉤,合理確定配額盈缺率,行業整體配額盈虧基本平衡。2027年后,行業配額總量逐步適度收緊。

邱慈觀表示,根據上述規定,2024年實際碳排放量為許可排放量,2025、2026年采取和產出掛鉤的配額制度,2027年開始配額總量逐步收緊。

“上述規定實際上是碳排放的一把尺子,核心是碳排放許可的數量分配制度?!鼻翊扔^表示,配額制度可以理解為行業平均水平制度,高于行業平均水平的可以出讓其碳排放指標,低于行業平均水平的需要購買碳排放指標,但在實踐之中所有重點排放單位的配額都會隨著配額總量的收緊而減少。

“這其實是一種漸進式的倒逼機制。”李巖表示,由于企業技術不一樣、生產路徑不一樣,技術先進企業將碳排放配額通過碳交易市場交易,將低碳技術轉化為碳資產,最終形成經濟效益。技術落后企業就需要買碳排放權,成本就上升。由此,這一制度將會激勵企業加速技術升級,提高碳減排水平。

李巖表示,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比較復雜,工藝流程多,涉及碳排放的環節較多,其碳排放數據并不明確。因此,準確掌握行業平均水平、單個企業碳排放數據并非一件易事,需要一定的時間。

張軍濤認為,采取分步推進策略,要基于多維度綜合考量。

一是從國際環境看,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于2023年10月進入過渡期,將在2026年正式實施,屆時歐盟將對鋼鐵、水泥、鋁冶煉等高排放行業的進口產品征收碳邊境稅。

二是從我國碳排放交易體系覆蓋范圍來看,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的排放總量大且排放特征復雜,尤其是鋼鐵和水泥行業涉及較為復雜的過程排放,因此核算和監管難度更高。所以要夯實碳排放數據基礎,確保企業逐步建立完整的碳排放核算體系,通過關鍵參數月度存證、年度核查等機制,提升數據真實性和準確性,為配額分配和交易奠定基礎,同時降低履約執行初期阻力。

三是分步推進行業納入市場對平衡減排目標與行業發展也具有重要的意義。按照方案內容,2024年作為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首個管控年度,2025年底前完成首次履約工作。采用碳排放強度控制的思路實施配額免費分配,通過調節系數控制企業盈缺率,確保行業整體配額盈虧平衡。2027年后配額逐步適度收緊,逐步提升減排壓力,這對行業短期減緩減排壓力具有重要意義,也倒逼企業要不斷更新節能減排技術,減少減排成本壓力。

張軍濤表示,總體看,優先分步推進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進入碳市場,既能應對國際貿易挑戰,又有助于逐步完善我國碳市場機制和積累經驗,為未來擴大到更多行業提供基礎和參考。

關鍵環節需進一步打通

在碳市場擴圍順利推進中,還有一些關鍵環節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精準落實,保障政策落地取得實效。

張軍濤表示,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的具體操作,將主要圍繞以下幾個環節推進:一是企業范圍確定與數據報送,二是配額分配與核定,三是履約管理與交易,四是監督核查與能力建設。

“通過上述流程,可確保三個行業順利進入全國統一的碳交易體系,并實現碳減排目標與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銜接。”張軍濤說。

從產業規模、經濟體量來看,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都是我國經濟領域的重要板塊,影響面較廣較深。

李巖表示,對于企業而言,碳排放權交易主要涉及企業的直接排放和間接排放,生產過程屬于直接排放,用電用能如果外購的算間接排放,企業需要綜合考量。一是生產工藝上需不需要做相應的技術創新,可以在哪些環節進行減碳,這是生產過程的減碳。二是從能源的角度鼓勵企業購買綠電,這將相當于沒有占用碳排放指標。

事實上,近年來,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面臨冷熱不均的現狀,尤其是鋼鐵、水泥,全行業除了一些龍頭企業,很多企業陷入虧損的現狀。

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初步統計,2024年重點統計企業實現營業收入6.02萬億元,同比下降6.4%;利潤總額為429億元,同比下降50.3%;平均銷售利潤率為0.71%,同比下降0.63個百分點。杭鋼股份(600126.SH)、凌鋼股份(600231.SH)等多家上市鋼企2024年出現虧損。

對此,邱慈觀認為,在目前經營狀況下,鋼鐵、水泥僅僅依靠自有資金,難以全面完成低碳改造,即使是三個行業中獲利較佳的鋁冶煉行業亦然,由于需要的改造資金較大,也難免出現一定的資金缺口,因此,三大行業全面降碳,需要大力借助綠色金融手段。

張軍濤建議,為積極應變,三大行業相關企業應著重開展以下工作:一是建立并完善碳排放核算和管理體系,確保排放數據的真實、準確與透明;二是明確碳資產管理專職部門或團隊,提高碳排放管理水平和交易履約能力;三是持續優化生產工藝,加快綠色技術改造,積極降低碳排放強度;四是開展內部人員培訓和行業交流活動,提升對碳交易規則與政策的理解與實踐能力;五是提前布局碳資產戰略,合理規劃配額管理、交易與風險控制,確保企業順利適應新形勢下的碳市場要求。

“在碳市場擴圍順利推進中,還有一些關鍵環節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精準落實,保障政策落地取得實效?!睆堒姖硎?,一是確保數據質量與標準統一;二是加強政策宣貫和能力建設,幫助企業準確理解政策要求、市場規則及履約方式,提升企業參與碳市場的能力和主動性;三是穩妥推進市場運行管理,密切關注市場供需關系、價格波動風險和企業履約狀況,建立必要的風險防控和預警機制,避免市場波動對企業正常經營造成沖擊;四是做好行業協同與區域協作,推動區域減排資源和減排空間的優化配置,提升整體碳減排效率;五是注重技術研發與產業支撐,相關部門要引導企業加大低碳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應用力度,推動形成有效的產業支撐體系,助力企業穩步實現綠色低碳轉型。

作者:劉德炳

編輯:袁海霞

分享到: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快來搶個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