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北京總站等單位聯合主辦的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賽將于4月19日在北京亦莊舉行。隨著比賽臨近,參賽隊伍之一“天工隊”進入最后的備賽階段,賽前機器人“天工Ultra”的狀態怎么樣?總臺記者前往“天工”的家進行了獨家探訪。
綜合升級改造
“天工Ultra”全力備賽
總臺記者袁嘉憶:我現在是在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與我并肩而立的這位就是參加這次北京亦莊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的“天工”,我們看它一米八的大個子很是魁梧,不過它跑起來的表現是怎么樣呢?我們現場簡單地操練一下。
由于比賽臨近,為了保護機器人不受意外的損害,工作人員采用了這樣的一個移位機的方式來對機器人奔跑時候進行保護,所以“天工”目前還是保留了它真正的實力,它現在最快其實可以達到每小時12km的奔跑速度,而且我們可以看到,它現在是穿上了一雙人類的同款跑鞋,這也是“天工隊”這次為了備戰半馬為機器人精心挑選的減震利器。除了這樣肉眼可見的運動裝備,這次為了更好備戰半馬,“天工”還做了哪些改造升級呢?
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品牌公關負責人魏嘉星:我們針對它的本體做了輕量化的設計,讓它在重量和剛度上面尋求一個平衡點。其實就像我們人類一樣,你重量越重的話可能就沒有那么靈活,但是你剛度越低的話,可能就沒有那么穩定。我們也是在不斷迭代它的運動算法,讓機器人更好去適應各種不同的戶外地形。
研發創新突破
“天工2.0”已具雛形
對于“天工隊”來說,此次半馬不僅是展示機器人性能的秀場和同行競技的賽場,更是加速關鍵共性技術問題攻關的試驗場。在探訪過程中,記者還偶遇了“天工”家族的新成員。原來,備戰半馬的同時,“天工”團隊還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新一代機器人的研發。除了對機器人選手版本的“天工Ultra”開展賽前“特訓”,研發團隊正將最新的優化方案部署到“天工2.0”上,煥新升級的“天工2.0”已具雛形。
總臺記者袁嘉憶:這里是“天工2.0”的裝配間,我們可以看到工作人員正在對機器人進行零部件和整機的裝配和測試,迎面朝我們走來的這位應該就是已經裝配完成的機器人了。
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關節負責人張偉寧:我們重新進行了一個電磁設計,增加電機的繞線數量,這樣的話它力量會更大,因為整個關節的力量來源其實就是它的電機。這是一個行星減速器,它能把電機的力放大20倍。一個是提高關節的扭矩,機器人運動起來會更有力量;第二個是整個關節的散熱,同樣大的一個電池,它運行時間會比較長;第三個是關節的精度,我們控制起來機器人走得會更準。
參賽機器人已經陸續抵達
進行賽前準備工作
這兩天,參加本次比賽的參賽隊伍已陸續抵達了賽區,正在進行賽前準備工作。
總臺記者張河運:這里是北京亦莊的智慧電競園區,本次參加半程馬拉松賽的所有人形機器人參賽隊伍都在此集結,在我們看來,這里特別像大型賽事的運動員村,只不過參賽運動員都是人形機器人。為了迎接比賽,已經抵達的隊伍正在進行緊張的調試工作。
相關部門介紹,這次機器人半馬搭建了充分的交流合作平臺,能夠讓更多人關注到人形機器人技術的發展和演進。
院校創新實踐
推動0.75米“小巨人”參賽
眾多參賽機器人隊伍各具特點,其中有一款名為“小巨人”的萌娃機器人備受關注。
這個由北京科技職業大學師生團隊設計的人形機器人名為“0306小巨人”,0306代表這款小巨人3月6日正式亮相的日子,參加比賽時,離它亮相還不滿一百天。
總臺記者張河運:我的身高大概在一米八三左右,通過對比可以明顯地感受到萌萌的小巨人和我之間的一個身高差。身高只有0.75米的小巨人,特別像一個剛剛開始蹣跚學步的嬰幼兒。
小巨人通過多傳感器融合環境建模技術,集成語音識別與聽覺感知模塊,可實現20米范圍內人機對話。
記者:小巨人,握個手。
小巨人:好的呀,我仰慕您已久了,來做親密接觸吧。
記者:小巨人,跑個步。
小巨人:好的我現在就跑起來讓你看看。
記者:小巨人,你會跳舞嗎?
小巨人:我這鋼鐵四肢不會舞蹈,當我跑馬拉松時,步伐起落就像和大地跳機械舞,賽場就是我的舞池,敢不敢和我斗舞?
總臺記者張河運:師生們告訴我,小巨人的體重大概只有20斤左右,所以跟其他大型人形機器人不一樣,它的移動不需要通過機械化的輔助,我完全可以抱著它從實驗室來到道路上進行測試。
小巨人的研發團隊采用人工智能強化學習的算法,把小巨人大腦跟小腦的配合進行優化,從而防止它在奔跑急停時摔跟頭。同時,研發團隊還構建了多學科融合的創新平臺。
北京科技職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教師馬淑燕:在結構上我們采用了結合符合它人體工程學的設計理念,體現科技與技術的融合。考慮到小巨人它作為機器人,抬腿穿衣服不是那么方便,所以我們褲片采用了一片式裁減的結構。同時考慮到小巨人在使用過程中會進行電池的更換,所以我們在后邊做了一個背包設計。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