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 耿鵬飛
當Salesforce、微軟等巨頭紛紛押注AI+CRM,中國企業如何走出差異化路徑?在東莞某智能工廠的車間里,機械臂正以毫米級精度組裝汽車零部件,而千里之外的銷售總監正通過手機查看AI生成的客戶需求預測——這是制造業智能化轉型的縮影。
如今,生成式AI、大模型技術掀起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浪潮,企業級服務領域正在經歷一場靜默而深刻的變革。作為連接型CRM的開創者,紛享銷客在成立14年后提出向“智能型CRM”全面轉型,其創始人&CEO羅旭在接受中國工業報采訪時直言:“這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當通用AI開始擊穿簡單場景,唯有深耕行業智慧、構建企業級AI平臺,才能在復雜業務中筑起護城河。”
羅旭的回答揭開了一個關于技術落地、商業重構與行業賦能的深層邏輯——不是用AI顛覆CRM,而是讓CRM成為AI價值落地的最佳載體。從連接人、連接業務到連接智能,紛享銷客的戰略升級,本質上是對“以客戶為中心”理念的智能化重構。
企業需要什么樣的AI平臺?
2020年,紛享銷客正式完成“連接型CRM”的產品轉身,用平臺化、行業化、一體化能力重塑了中國CRM的競爭格局。但羅旭很快意識到,技術變革的速度遠超預期:“2023年GPT-4的出現,讓我們看到通用AI對簡單場景的沖擊——就像智能手機顛覆功能機,AI正在重新定義軟件的交互方式和價值輸出。”
當AI技術逐漸從“概念熱詞”走向“實用工具”時,幾乎所有企業都將AI視為降本增效、創新突圍的核心驅動力。在AI的眾多應用模式中,把大模型與企業知識庫相結合構建智能體,成為了一種備受矚目的方案。這一方案似乎為企業開啟了通往智能化的便捷之門,使得不少企業認為這便是落地AI的唯一路徑。但事實上,這一認知存在局限性。
“企業需要什么樣的AI平臺是一個很重要的前提。”羅旭一針見血地指出,大多數企業并不需要顛覆式的“AI革命”,而是期待解渴的解決方案,在現有的繁瑣業務流中解鎖“給力”的AI能力。
羅旭向中國工業報說到,企業需要的AI平臺應具備精準化、場景化、平臺化和安全化這四個關鍵特點。
首先,在TOB人工智能場景下,企業對AI輸出結果的要求極高,AI的幻想、幻覺能力可能導致輸出信息存在誤差,而企業對這種誤差的容錯率非常低。例如,讓AI做分析、預測或判斷時,若存在1%的誤差,就可能產生嚴重后果。因此,企業領域的AI必須精準,1就是1,2就是2,能明確回答“不行”,但絕不能“胡說八道”。
其次,人工智能要與業務深度融合,場景顆粒度越小越好、越精準越好。不能只是做通用的人工智能,而應基于角色和場景進行細分。在企業銷售領域,也應細分出方案Agent、報價Agent、售前Agent和客戶現場管理Agent等,這樣AI才能與作業人員有效交互,真正成為智能助手,為工作提供切實有效的幫助。
而且,企業業務復雜且敏捷,軟件廠商無法涵蓋所有場景,這就需要AI平臺具備平臺化能力。廠商提供典型、高價值場景的智能化產品,同時賦能企業,讓企業能夠根據自身需求,利用平臺敏捷構建所需的智能體。例如,企業遇到618活動、出海業務或關稅大戰等應急場景時,能依靠平臺自主構建智能體制,進行分析、決策和輔助,使產品具備更強的客戶適應性。
最后,AI自身安全性在業內受重視不足,企業級AI必須在有限范圍內、權限范圍內做事,在大模型平臺推理能力和企業業務場景間設置清晰的數據邊界。關鍵數據、敏感數據不能超出企業私有域或服務廠商范圍。例如,財務人員使用外部大模型平臺分析財務數據時,若未簽訂“零留存”協議,數據可能變為公域數據,存在泄露風險。因此,AI所做的一切都要可追溯、可審計,還要對推理和數據運行過程中的安全性和毒性進行檢測。
在紛享銷客的AI藍圖中,“精準化、場景化、平臺化、安全化”構成了企業級AI的四大核心維度,每個維度都指向傳統通用AI的痛點。“左手牽前沿技術,右手牽用戶需求”,紛享銷客在AI產品研發的道路上不斷梳理和明確方向,致力于打造出具有獨特優勢的產品,使其具備滿足用戶核心訴求的強大功能和特性。
讓AI成為懂行的“專業助手”
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是“算力+數據+算法”的融合,企業若無法將AI嵌入業務流程,將在五年內面臨“智能化鴻溝”。羅旭以自動駕駛類比:“現在的AI相當于L3級輔助駕駛,雖然不能完全替代人類,但已成為提升效率的剛需。”
市場研究咨詢機構IDC的《FutureScape:全球數字化業務與AI轉型2025年預測——中國啟示》提出,到2025年,65%的企業將重新設計其業務流程,以更好地支持數字化轉型和人工智能應用,從而提高運營效率和客戶體驗。
值得注意的是,“設備自動化高、管理智能化低”是中國制造業的智能化進程中正在經歷的矛盾。雖然無人工廠提高了生產效率,但經銷商管理、客戶復購、供應鏈協同等“軟效率”,才是決定企業利潤的關鍵。
傳統CRM是“管理工具”,而智能型CRM是“賦能平臺”。去年7月,紛享銷客發布了AI1.0產品——紛享AI。據悉,該產品以AI+CRM為基礎,構建了全新的智能CRM新范式。通過提供CRM與低代碼開發的全場景AI能力,紛享AI將支撐企業營銷、銷售、服務、訪銷等多種智能化應用場景,同時滿足不同行業客戶的個性化調優,以及AI應用定制需求。
2025年,紛享銷客正式發布《紛享銷客ShareAI產品白皮書(2025版)》。作為AI+CRM領域數智化的產品建設指南,該白皮書系統性解構了企業級AI應用在“需求洞察-場景構建-技術賦能-應用落地”等方面的思考與實踐,為全行業提供數字化轉型的AI落地方法論。
從白皮書可以看出,紛享銷客并未一味追求通用大模型的全面能力,而是更側重于將AI技術與自身在銷售、營銷、服務等領域積累的行業知識和客戶最佳實踐相結合。這種策略使得其AI應用更具場景化、更貼近業務需求,旨在解決用戶在實際工作中的具體痛點。紛享銷客堅持行業化戰略,為高科技、現代企業服務、快消、農牧、制造等行業的大中型企業提供深度行業化的產品、方案和服務,助力企業通過營銷、銷售、服務全業務鏈一體化實現持續增長。
面對國際競品,紛享銷客的核心優勢在于“場景顆粒度”與“行業滲透率”的雙重深耕。一方面,ShareAI將銷售場景細分為“情報洞察Agent”“客戶互動Agent”“銷售教練Agent”等細分智能體。另一方面,在服務裝備制造、醫療健康、高科技服務、快消農牧等八大行業的過程中,紛享銷客沉淀了獨特的行業知識庫。
羅旭向中國工業報表示:“企業級AI必須回答三個問題——數據是否零留存?權限是否可管控?決策是否可追溯?我們為某央企構建的AI平臺,實現了敏感數據掩碼處理、操作日志全鏈路審計,這是進入制造業、金融等行業的必備門檻。”
賦予企業“造AI”的能力
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紛享銷客的AIPaaS平臺,本質是一個“企業級AI孵化器”。
紛享銷客ShareAI以紛享銷客PaaS平臺為基石,在此基礎上構建AIPaaS平臺,基于平臺能力,通過整合行業知識與多模態AI能力,為不同行業場景提供定制化的智能賦能,形成“AI+CRM(多模態、多模型、內存、模塊化)+行業智慧”的核心設計原則。無論是營銷中的線索篩選、銷售中的商機洞察,還是服務中的智能客服,紛享銷客的Agent都能依托AIPaaS平臺與行業知識,實現高效賦能,助力企業構建智能化、閉環的業務體系。
據了解,紛享銷客ShareAI平臺采用三層架構:AI基礎設施層(PaaS、存儲、模型)、AI能力層(內容生成、圖片處理等原子能力)以及AI應用層(覆蓋營銷、銷售、服務、行業解決方案及代碼生成等場景)。
在基礎設施層,紛享銷客廣泛連接DeepSeek、阿里云百煉、字節豆包、百度文心一言、OpenAI等多種大模型,博采眾長。基于這些模型,構建起具有自身特色的私有模型,為平臺的個性化和差異化發展奠定基礎。同時,注重向量數據庫監測、預測模型等基礎建設,保障模型的高效運行和精準預測。
平臺能力層集成了多種關鍵能力。提示詞工作臺作為驅動大模型生成內容的核心工具,與營銷和CRM業務深度融合。例如,紛享ShareAI的C139模型幫銷售人員更準確地評估商機,制定有效的銷售策略,提升了銷售團隊的工作效率和商機轉化率,這是通用大模型提示功能難以企及的。此外,還具備Agent構建能力、流程構建能力、場景構建能力、增強檢索能力以及安全隱私模型等。智能化代碼生成器和視覺識別系統也進一步豐富了平臺的功能,為開發者提供便利,提升平臺的智能化水平。
應用層將AI能力與營銷、銷售、服務等業務場景深度融合,形成了點面結合的智能化解決方案。在營銷領域,實現智能化營銷內容生成、SDR清洗和官網優化;銷售領域,強化客戶情報洞察、現場管理和商機預測;服務領域,提供7×24小時智能客服和智能化現場維護管理。同時,平臺還賦予企業根據自身業務場景構建智能體的能力,滿足企業多樣化的需求。
在不確定中錨定確定性
在AI飛速發展、“關稅戰”升級的不確定中,眾多企業在智能化轉型探索過程中充滿焦慮與迷茫,到底該如何找到智能化轉型的確定性?羅旭提出了一套核心標準范式,為企業指明了方向。
一是理念的轉變。智能化轉型需要企業從決策層到基層員工,全員完成從傳統業務理念向智能化理念的跨越。在當今AI時代,企業必須深刻認識到智能化的重要性,將其融入企業發展的血液中。以紛享銷客為例,公司要求全員進行AI基礎能力認證,這一舉措旨在讓每一位員工都能理解和掌握AI的基礎知識,培養智能化思維方式,將其貫穿于業務流程的各個環節,實現企業整體的智能化運作。
二是AI人才儲備,人才是企業智能化轉型的關鍵因素。AI變革是一把手工程,需要企業領導者的高度重視和積極推動。領導者要親自參與制定轉型戰略,協調各方資源,確保轉型工作的順利進行。此外,專業團隊的組建必不可少。成功的企業往往設有專門的AI變革工作組,他們具備專業的AI知識和技能,能夠深入了解企業業務,將AI技術與業務需求緊密結合。這個團隊負責制定具體的轉型方案,監督執行過程,及時解決轉型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若缺乏這樣的專業團隊,企業在轉型過程中可能會陷入混亂,導致資源浪費和時間延誤。
三是繪制清晰藍圖,企業應明確三年、五年后的智能化發展目標,構建未來的智能化格局。例如,確定在客戶服務、生產運營、供應鏈管理等各個環節期望達到的智能化水平,以及實現這些目標所需的技術、流程和組織變革。繪制藍圖并非企業獨自完成的任務,與專業的數字化公司合作至關重要。如果企業在未明確方向的情況下盲目投入建設,很可能會走彎路,陷入各種誤區,導致轉型失敗。因此,在轉型初期,與專業伙伴共同繪制藍圖,是確保轉型成功的關鍵步驟。
四是構建知識庫,知識庫猶如智能化大廈的地基,若地基不穩,大廈將搖搖欲墜。一個有效的、精準的、可持續運營的知識庫,對于企業AI建設至關重要。企業的知識庫不應僅僅局限于文檔、資料的存儲,還應涵蓋業務過程中產生的各類數據、經驗和知識。例如,客戶的反饋、市場的動態、生產過程中的數據等,都應納入知識庫的范疇。這些知識經過整理和分析,能夠為AI模型提供豐富的數據支持,使AI在實際應用場景中輸出高質量的結果。反之,如果企業忽視知識庫的建設,即使購買了先進的AI軟件,也難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企業智能化轉型雖然面臨諸多挑戰,但也有明確的確定性方向。構建知識庫、完成思想轉身、組建專業團隊以及合理投入資源,是企業實現智能化轉型的關鍵所在。當AI開始重塑商業世界的底層邏輯,紛享銷客的實踐揭示了一個核心真理:技術的價值不在于顛覆,而在于賦能。從連接型到智能型,變的是技術形態,不變的是“以客戶為中心”的本質。
紛享銷客選擇了一條難而正確的路:不追逐概念泡沫,而是深耕行業土壤;不沉迷技術炫技,而是聚焦價值落地。當通用AI的喧囂漸退,真正扎根業務場景的智能型CRM,正在成為企業穿越周期的確定性力量。這或許就是這場變革的終極啟示:技術的溫度,藏在對行業痛點的深度理解里。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