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月24日從環保部獲悉,由中國環境新聞工作者協會近日發布的《中國上市公司環境責任信息披露評價報告(2015年)》顯示,我國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總體水平處于發展階段,尚存較大上升空間,滬市總體環境信息披露水平略高于深市。《報告》由中國環境新聞工作者協會委托北京化工大學低碳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制作。以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的 747 家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這些公司發布了2015年的環境責任報告、可持續發展報告或社會責任報告),分別運用三個一級指標(環境管理、環境績效、環境信息溝通)、18個二級指標(每一個二級指標又分別由不同的考察要點構成)進行了分析評價,并公布了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水平綜合排名前20名的企業。同時,報告還針對發布環境報告的企業和屬于國家級重點監控企業的披露狀況進行了專門的評價分析。
《報告》得出九大結論:一是上市公司是我國發布環境責任信息報告比例最高的板塊。2015年發布環境信息報告的數量為747家,比2014年增加了39家,占所有上市公司數量的26.62%。
二是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總體水平與 2014 年相比基本持平, 屬于我國目前環境信息披露水平領先的企業群體,但仍處于發展階段,整體水平尚存較大上升空間。滬市整體環境信息披露水平略高于深市。
三是行業間環境信息披露質量水平存在明顯差距,其中,采礦業環境信息公開最好。
四是在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集體企業、公眾企業及其他企業六類企業中,發布環境信息相關報告最多的為國有企業,得分最高的為外資企業。
五是從區域水平來看,東部地區環境信息披露水平最高,高于總體水平,西部地區高于中部地區。
六是從得分率來看,環境績效部分的公開情況最差。很多企業相關報告中對具體環境績效信息披露的內容呈現模糊性、泛泛性描述,甚至有些企業對環境責任用幾句話一帶而過。
七是第一二產業環境信息披露水平高于第三產業,在全部排名中前十名均為第一二產業,排名前20的企業占有16家。第三產業相關數據統計及披露嚴重不足。
八是國家級重點監控企業的樣本環境信息披露總體處于發展階段,披露水平逐年提高。披露水平平均分為 32.86,高于總體水平(30.30),也高于第一二產業總體水平。
九是報告經過第三方機構審驗的數量明顯不足,現有評價中接受第三方審驗的報告不到二成。
《報告》建議:完善企業環境信息公開相關法律法規及企業環境責任信息披露制度,盡快出臺具行業特色的環境信息披露撰寫指南;加強對企業環境信息披露進行監管,引導更多企業采用統一標準發布環境信息,公平評價其披露質量,并加大企業信息公開的獎懲力度;借鑒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的良好社會實踐,倡導更多企業按照環境信息公開的要求每年及時發布相關環境責任報告;企業利用多樣化的新媒體信息披露方式,充分展示企業的環境責任意識水平;各類投資機構加大企業環境信息的披露水平在投資風險管理體系中的權重等。
中國環境新聞工作者協會秘書長劉國正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2016年底,國務院正式印發了《“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明確要求全面推進大氣、水、土壤等生態環境信息公開,推進監管部門生態環境信息、排污單位環境信息以及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信息公開。并明確提出要建立企業環保信息強制性披露機制,對未盡披露義務的上市公司依法予以處罰。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明確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享有獲取環境信息、參與和監督環境保護的權利,為公民和社會各個利益相關方獲取企業的環境信息提供了法律保障。環境保護部陳吉寧部長在2017年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要修訂《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推進企業環境信息公開,完善企業信息公開平臺。”
劉國正表示,今年,中國環境新聞工作者協會將繼續開展2016年《中國上市公司環境責任信息披露評價報告》的撰寫發布工作。希望通過報告的發布,推進我國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的總體水平提升,促進更多上市公司及時發布環境報告和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使其能夠不斷完善環境信息披露的體系和內容,為社會上所有的企業起到示范和引領的作用。并藉此引起全社會更多企業重視環境信息的公開工作,從而提升全社會企業環境信息公開的總體水平,并為社會公眾監督企業的環境保護工作提供支撐,為政府部門、第三方機構和企業今后發布環境報告提供參考。
據悉,《中國上市公司環境責任信息披露評價報告(2015年)》將由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