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15全球信息技術主管大會在京召開。此次大會由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電子學會、中國首席信息官聯盟、中國工業大數據創新發展聯盟等單位聯合主辦。會議以“‘互聯網+大數據’驅動智能制造,創新紅利重構產業生態”為議題,著重探討了在《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等國家戰略支持下,中國經濟發展的思路和途徑。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懷進鵬出席大會并講話。
帶來三個變化
懷進鵬指出,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將會帶來三個重要變化:一是由于網絡模式變化所促進的產業轉折,新時期將會出現,即“三網+云計算、大數據”,從互聯網延伸到服務業,再向第二產業以及第一產業融合,形成新平臺、新管理模式,帶來新的產業格局變化。二是新的產業模式推動創業要素新發展,由此推動產業互聯網發展,也會對創新要素再做進一步疊加,使得大數據計算提供新的服務。三是產業格局的重塑,從全球產業格局的兼并重組來看,今年的規模遠遠大于過去,未來一段時間還會繼續發展。
把握三個方向
懷進鵬強調說,面對新的挑戰,中國應該積極推動戰略決策和開展戰略引領,更有效地使信息技術服務于社會經濟,服務于企業發展。第一,今年我國推出了《中國制造2025》,繼續將中國制造作為發展市場經濟、實現制造業強國的一個重要戰略舉措。圍繞著《中國制造2025》推動十大行業的發展,其核心要素是兩化融合。面對新的發展形勢,如何提高制造業的能力,提高實體經濟的能力,提高實體經濟發展之后所帶來的制造業服務的轉型能力,是擺在當下和未來十年最重要的目標,這也是企業信息技術主管需要思考和推動的。作為行業主管部門,工信部將會堅定不移地把兩化融合作為核心要素,推動兩化融合的深入發展,推動國際間的友好合作。
第二,應對經濟轉型下的新常態。
今年國務院陸續發布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關于促進大數據發展的行動綱要》,加上《中國制造2025》的實施,制造業與信息技術的結合形成了一個相互支持、相互推動的共生關系,對進一步推動產業發展,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保障。這是一個工業、信息產業大有作為的時代,抓好這個時代的機遇,探討新發展模式下的解決方案和新的平臺,以及支持兩化融合的新應用點,是未來發展非常重要的責任和使命。
第三,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理念,更要求我們在未來的發展當中廣泛的合作,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推動建立協調發展的生態系統,以更有效地利用信息技術服務于產業發展,建立國內外有效資源的合作,在信息技術、信息產業與傳統產業結合中做出貢獻,也為未來發展創造出新的輝煌。
解決三個難題
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柴天佑圍繞“建設制造強國”進行了主題發言。他指出,第四次工業革命,開始應用信息物理系統(CPS),通過物理資源和計算資源深度結合,創造出更智能的系統。
智能制造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首先要明確目的,如已實現了大規模的自動化生產,要想實現個性定制,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就必須把成本降下來,讓使用者都買得起個性定制的東西,這樣就要用智能的辦法來實現。現在大規模生產線是不可配置的,是固定的產品,如果要把產品定制的方式改變,加工裝備就必須做到可配置。
其次,產品要具有獨特的可識別性。過去產品沒有識別性,現在產品本身如果是個性化定制,就必須有生命,需要有物聯網,有嵌入式的無線網絡,在產品里面實現可識別性。
再其次,要把成本降下來,需要重組、優化價值鏈,使產品效益最高、產品質量最好,才能夠利用好。另外,既然產品是個性化定制,生產條件能夠靈活地制定生產,將來采用的智能也不同。
他指出,現在使用工業大數據,如果要深層次地解決復雜動態性的工業系統的分析和可視化、預測和決策的話,必須解決三個難題:一是如何從價值密度低的大數據中挖掘相關關系,通過相關關系挖掘因果關系;二是如何處理數據、文本、圖像等非結構化信息,或者研究非結構化信息單一處理,變成一個智慧系統;三是如何利用相關關系建立復雜動態系統的模型。
中國要成為工業強國,需要由政府組織、學術研究機構與企業三方共同開展流程工業智能優化制造的戰略規劃與頂層設計,研究發展思路、發展目標及重點任務、重點工程科技問題、重點關鍵技術和技術路線圖。同時,要有自動化、計算機等領域的支持,把各個學科交叉研究,因為只有交叉研究才能把計算資源和物理資源進行深度融合,才能實現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才能創造出智能企業,才能夠使我國由制造大國變成制造強國。
會議期間,來自國內外學術專家、行業專家、企業CIO(首席信息官)及行業用戶等還分專題進行了研討,為CIO經驗交流和分享提供了良好平臺。此次大會還評出了全國百佳優秀首席信息官及全國優秀首席信息官,并對榮譽獲得者進行了表彰。
作者:wy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