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個會議叫氣侯中國峰會,關心氣候,首先要了解一個報告, 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第五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那么,什么叫IPCC?什么是第五次報告?”
作為今年9月聯合國氣候大會的預備會,聯合國全球契約中國網絡6月26日在京主辦了第二屆“生態文明?美麗家園”關注氣候中國峰會。會上,國務院參事、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原局長徐錠明開宗名義地拋出了IPCC第五次報告這個關鍵詞。
國家發改委國家氣侯戰略中心主任李俊峰在解讀IPCC第五次報告時強調,中國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將采取怎樣的行動備受矚目。業界普遍認為,中國達不到排放峰值的時候,全球就達不到排放峰值。事實上,即使中國達到排放峰值,全球也不一定達到峰值。要實現全球溫度升高控制在2℃的目標依然很困難。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視頻致辭中強調了企業在應對氣候變化、實現低碳綠色增長中的重要作用。來自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的官員及中國業界的代表一致呼吁,作為社會公民,企業應更積極地參與到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中。
綠色變革 企業履責
李俊峰解讀IPCC報告“由來”時指出,氣候變化的問題不是今天才提出來,在1972年就發布了首個關于氣候變化問題的科學評估,從那時候開始,大概每隔六、七年就出一份評估報告,把全球氣候變化科學的成因、適應氣候變化要采取的措施和經濟分析的基本結論告訴政治家們,告訴決策者們。
“第一次、第二次的評估報告推出了1992年的氣侯框架公約,第三次、第四次評估報告出來的時候推出了2007年巴黎路線圖,企圖在2009年達成哥本哈根的協議。但事實上,哥本哈根的協議最終沒有真正的出來。”李俊峰透露,在今年5月份,又發布了IPCC第五次報告,它試圖于明年年底在巴黎推出一個全方位解決氣候變化的框架的協議。
那么,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講了什么?李俊峰表示,這個報告里面談到,首先大家都承認最近的氣候變化在不斷加劇,并且成因大部分是人類活動造成的,而在人類活動中最大一部分就是燃燒大量的化石能源,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造成了氣侯的變化,并且氣候變化和我們現在二氧化碳的排放濃度是正相關的。這里面給了幾個很關鍵的數字,1992年的時候,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是200億噸左右,去年年底接近400億噸,大氣濃度在1992年是280多個PPM,去年接近400個PPM。由此,報告提出了一系列減排的目標。
IPCC第五次報告提出了很多問題,但是沒給答案,所以,這些問題都將成為國際談判的焦點。“我們怎么去減排?怎么實現目標?小國怎么做?大國怎么做?大的發達國家怎么做?大的發展中國家怎么做?現在大家都在關注中國,全球好多人都是這么認為,如果中國達不到排放峰值的時候,全球就達不到排放峰值。我認為,還要加一句,即使中國達到排放峰值,全球也不一定達到峰值。”李俊峰表示,還有一批落后于中國的發展中國家,像印度、巴基斯坦、埃及這些超過1億人口的國家,特別是印度有十多億人口,孟加拉也有幾億人口,這些國家“起來”的時候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所以要實現全球溫度升高控制在2℃的目標,至少是停止增長,然后再減排,現在來看都是很困難的。
“大家希望在2015年達成一個新的協議,這個協議能不能體現公平,能不能體現差別,每個國家有什么貢獻,有一個什么樣的減排目標,2030年怎么樣,2050年怎么樣,能不能確保2℃,這些都是今后談判中的熱點。”李俊峰強調。
即便困難重重,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實踐中,中國企業界一直在不斷地努力著,并受到了國際業界的認同和贊賞。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總干事喬治﹒科爾在致辭中表達了對中國政府以及中國石化等企業在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綠色發展等方面的高度贊譽。
聯合國全球契約理事、全球契約中國網絡輪值主席、中國石化董事長傅成玉表示,我們意識到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們的綠色發展之路才剛剛起步,但可喜的是中國的先鋒企業和行業組織已經積極行動起來,綠色發展的理念正在落地生根,關注氣候的責任植根于企業的發展戰略當中,已經成為現實。
例如,中國五礦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環境保護制度體系,工商銀行在業內率先提出了"綠色信貸"的理念,在信貸全流程中實施"綠色信貸一票否決"制,依托信貸管理系統加強對高耗能、高污染和產能過剩行業的融資風險管控。此外,中國石化繼去年推出“碧水藍天”環境保護專項行動后,今年開始實施"能效倍增"計劃,力爭實現“近期提高能效、中期實現增產不增能、遠期實現能效倍增”的三大目標。
傅成玉表示,希望通過會議的交流和經驗分享,帶動更多的國內企業積極行動起來,響應政府號召和國際社會呼吁,緊緊把握綠色低碳發展的戰略機遇,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把應對氣候變化納入到企業長期發展戰略中,推動重點行業進一步轉變發展方式,做關注氣候和綠色變革的典范。
踐行低碳 責無旁貸
當前,國際社會高度關注應對氣候變化、綠色低碳與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前景,號召企業做美好世界的建筑師。
聯合國全球契約理事、中國企業聯合會常務副會長李德成說,中國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關鍵時期,應對氣候變化的任務十分艱巨和迫切。今年我國經濟運行穩中有憂,下行壓力仍然較大,在經濟增長7.5%左右的條件下實現單位GDP能耗下降3.9%的目標,需要中國政府、廣大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其中,企業扮演重要角色,起著關鍵作用。
“中國的先鋒企業和行業組織已積極行動起來,將綠色發展與關注氣候的責任植根于企業發展戰略中,不僅要把開發利用低碳技術納入日常工作,更要在日常生產運營中時刻積極踐行低碳理念。”
李德成表示,企業要敢于擔當,采取更加自覺和主動的行動,在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中發揮作用。企業要樹立低碳發展理念,進一步轉變企業發展模式;要加強綠色生產管理,不斷提升應對氣候變化能力;要加大研發創新力度,依靠科技推動綠色低碳發展;要加強與社會各界的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
有效應對氣候變化這一人類共同議題,離不開企業界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和密切合作。首先,企業界內部要進一步加強合作,發揮大企業、行業龍頭企業和產業鏈主導企業的引領作用,帶領各行業和產業鏈上下游、中小微企業共同參與綠色低碳發展。其次,企業界要積極參與國家綠色低碳與節能減排立法、政策、標準的制訂和實施工作,為政府應對氣候變化獻計獻策。第三,企業界要加強與行業協會、非政府組織、科研院所等社會各界的對話與合作,為企業綠色低碳發展爭取更多的智力投入和輿論支持。最后,中國企業要積極參與關注氣候變化的國際平臺,加強與國際社會的溝通交流,與國際組織、國外企業開展應對氣候變化的合作,加快國際先進綠色低碳技術的引進、消化與吸收,加強對國際成功經驗的學習和應用。
喬治?科爾說,在全球范圍內,履行好企業的社會責任、環境責任,實現良好的企業治理已經成為主流。如果這三個方面不能做好,企業將很難取得成功。
中國環境新聞工作者協會副秘書長兼上市公司環境社會責任調查辦公室主任成亞威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作為行業內的標桿企業,上市公司理應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在履行環境責任方面做出表率。
據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王建宙介紹,通過對A股上市公司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進行全面的、持續的追蹤和梳理,發現近年來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社會責任報告的意愿持續顯著提升,2012年度,我國A股上市公司發布社會責任報告586份,比2011年增長了11.5%,2013年為658份,較2012年增長了11.15%。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嘗試以各種方式履行社會責任。
為進一步提升上市公司履責水平,王建宙向所有上市公司發出呼吁:進一步關注生態文明,履行社會責任。
一是企業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必須高度的重視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資源,保護我們生存的家園,保護人民的健康生活,企業在生產經營的每一個環節中都要考慮是否符合環境保護的要求,是否會產生污染,是否浪費了資源,是否會影響人的健康,絕對不能為了企業自身利益而影響了環境。
二是企業要利用自己的特長努力為保護生態環境做出貢獻,通過創新推廣新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的應用,推廣各種節能減排的生產方式,特別要利用大數據、云計算和移動互聯網等現代的信息技術提供各種有利于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新的應用。
三是企業要通過轉型升級實現新的發展,實踐證明,粗放型的生產方式不僅消耗了資源,影響了環境,而且也增加了企業自身的成本,依靠創新、依靠新技術的應用,不僅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也能促進企業降低成本,取得好的效應,創造新的價值。
王建宙強調,上市公司要承擔為投資者、為消費者和員工創造價值的責任,上市公司也同時要履行社會責任、保護環境的責任,只有那些既對投資者負責任,又對廣大公眾負責任,對社會負責任,關心可持續發展的企業才是被大家尊重的企業。增強企業社會責任意識,提高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能力和水平,不僅是對企業、對股東負責,也是對社會負責,更是對子孫萬代負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