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毅中 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助力《中國制造2025》,我就此講三點體會,與大家共勉。
從國情出發,借鑒國際經驗,大力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
(一)推進“兩化”深度融合始終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現代化強國的戰略任務
信息化的任務可以具體化為四方面來理解:信息產業創新發展,加強信息基礎建設;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發展經濟社會各領域信息化;擴大信息消費。
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是黨的十六大以來一以貫之的戰略方針。十六大首次提出新型工業化道路,并指出“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十七大強調“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十七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明確“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加快經濟社會各領域信息化”。十八大指出到2020年“工業化基本實現,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十八屆五中全會《決定》在論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時,再次強調“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
習近平總書記最近指出,信息化發展要做好兩方面工作,一個是信息化本身發展,一個是發揮信息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驅動引領作用。學習領會習總書記的指示精神,我理解信息化的任務可以具體化為四方面:一是信息產業創新發展,加強信息基礎建設。尤其是盡快掌握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如核心元器件、高端芯片、基礎軟件、大規模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新一代無線通信等,并加快發展寬帶網絡、智能終端制造等。二是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以《中國制造2025》與“互聯網+”行動緊密結合為抓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著力推進智能制造,實現制造業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服務化,邁向中高端。三是發展經濟社會各領域信息化。將新一代信息技術廣覆蓋、深滲透到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提升農業、服務業信息化、現代化水平;集成運用到社會管理的各個層面,打造電子政務、智慧城市,提升社會治理水平。四是擴大信息消費,制造更多、更現代、更宜用的智能終端,提供更便捷、更舒適的信息服務,提高民生信息服務水平。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的決戰期,是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的關鍵期,遵照黨中央的戰略指引,理應把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放在重中之重。正如習總書記強調的“要做好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這篇大文章,發展智能制造,加快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邁進。”借鑒當今發達國家經濟結構調整的新戰略、新思路,可以說其共同點是進一步提升“兩化”深度融合,以帶動經濟社會全面進入信息化時代。因此也可以說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兩個百年目標,推進“兩化”深度融合始終是一項重點戰略任務。
(二)德國、美國的戰略思路各具特色,結合國情,并蓄兼收,實施《中國制造2025》
提出和實施《中國制造 2025》,明確了工業、制造業為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的重任,加強和支持實體經濟,通過兩化深度融合推動工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
發達國家走過了上百年甚至更長的歷程,工業化比我們早七八十年。要從我國國情出發,分析研究彼此的相似和不同。德國“工業4.0”提出了工業智能化的新概念,更重視實體經濟的提升。從企業內部講,不僅通過物聯網將制造業的物理單元聯成一體,而且進一步與傳感器、通信設施、控制系統組合起來,使制造業物理單元具備了智能,從而將人、機、料、法、環緊密聯系起來,構建了智能工廠。從企業外部看,互聯網則將不同產業、不同行業及用戶等社會相關方互聯互通,實現社會資源的優化組合,形成眾包研發設計、協同網絡制造,進一步提升了經濟運營效率。美國有技術、資源、金融、網絡的優勢,更加倡導“工業互聯網”。金融危機后,其制造業回流重振,但實體回歸尚有過程,揚長補短則更重視發展工業互聯網,通過互聯互通互動,在國內則充分發揮各類社會資源的潛能,實現共享經濟;在國際則充分發揮科技、網絡優勢,控制國際制造業的制高點。
《中國制造 2025》、“互聯網 +制造業”,會釋放和引發出更多的投資機會和發展機遇,帶動和輻射到經濟社會多個領域。
我國是發展中大國,工業2.0、3.0、4.0并存,有相當先進的領域和行業,也有相當落后的產能和企業。我們在精心謀劃工業4.0的同時,要著力打造工業3.0,甚至不得不去補2.0的欠賬,這是我們的國情。我國巨大的市場潛力、工業化城鎮化的巨大需求和發展余地、雄厚的資金積累也是其他國家不具備的。《中國制造2025》兼收了德國、美國之長,從我國國情出發,做出了實事求是、循序漸進、深化改革的謀劃。提出和實施《中國制造2025》,明確了工業、制造業為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的重任,加強和支持實體經濟,通過兩化深度融合推動工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
《中國制造2025》要與“互聯網+”緊密結合
培育發展制造業智能化,要把握五個切入點:數字化研發設計;電子信息技術嵌入產品;制造設備數控化;制造過程智能控制;企業內部建立一套新的制造服務流程。
《中國制造2025》主線是工業化、信息化深度融合,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互聯網+”是重要行動路徑。這里我重點談談互聯網+制造業。
(一)“互聯網+”行動內涵豐富,中國制造+互聯網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一般地講“互聯網+”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和互聯網平臺改造、優化、提升被“加”的產業;二是用互聯網的理念、思維創造新模式、新業態,整合社會資源,策劃產業的發展愿景。需要注意的是,顯然采用了兩個手段,一個是新一代信息技術,一個是互聯網平臺,兩者密切相聯,但又不完全等同。新一代信息技術除互聯網技術外,更多的是指新一代無線通信技術、電子制造技術、數字化制造控制技術、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這些新技術嵌入、應用、集成到相關行業的各個環節,顯著提升了產品質量、產業效率。
網絡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跨界融合具體表現為行業、企業的融合。實現改造優化提升的行業、產業、企業應該是“互聯網+”行動的主體。即這些企業不能消極被動等待,而要主動“擁抱互聯網”,深刻改變自我,近日報導中國航天科工互聯網取得了成功。互聯網企業在這場聲勢浩大的歷史變革中自然要發揮獨特作用,線上加線下同時也發展壯大了自己,阿里、騰訊等就是成功的典范。電子信息企業應加快軟硬件研發,鞏固加強網絡基礎,提升公共服務能力,提供技術裝備保障。各類企業實現跨界融合、協同互動、改革創新、共生競合。
在實現工業化的歷史階段,“互聯網+制造業”具有重要的位置,國務院2015年7月發布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提出了11個方面的專項行動。其中“互聯網+協同制造”與其他10個專項行動相互依存、互相促進。有些專項行動如創業創新、綠色生態、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等本身就是先進制造業的有機組成。《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制造業”,會釋放和引發出更多的投資機會和發展機遇,帶動和輻射到經濟社會多個領域。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及“十三五”規劃綱要都明確提出要深入推進“中國制造+互聯網”,建設若干國家級制造業創新平臺,實施一批智能制造示范項目,啟動工業強基、綠色制造等重大工程、組織實施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工程。多年來,工業行業企業在推進信息技術與工業技術即兩個IT(InformationTechnology、IndustrialTechnology)的融合應用上取得了明顯成效。與此同時互聯網與消費、服務領域的融合催生了電子商務、現代物流、互聯網金融等新的商業模式,發展迅猛,取得了經驗。深入推進“中國制造+互聯網”還要進一步推進兩個IT技術的深度融合,推進互聯網與制造業、工業的跨界融合,從某種程度上講,難度更大、任務更重。
(二)開展“互聯網+制造業”,推進制造業智能化、服務化
在淘汰落后、化解過剩產能的同時,要通過技術改造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盤活巨大存量資產,仍然是我們創造財富、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
今年5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學習這個文件,我體會到包含了幾個實質性內容:如發展協同創新、合作研發、眾包設計;提升流程式、離散式制造數字化智能化水平;開展網絡式社會化協同制造;推行個性化規模定制;實現向服務型制造轉變等。這些都應當是“互聯網+制造業”的應有之意。這里重點說說制造業的智能化和服務化。
培育發展制造業智能化,要把握五個切入點。一是數字化研發設計。進一步推行仿真模擬、三維描述、高速運算、大數據庫等信息工具,數字化工具的使用率要由目前的52%,2025年提高到84%。二是電子信息技術嵌入產品。提高質量、功能和附加值,創新品種創優品牌。特別是關鍵零部件、元器件、關鍵材料自給率由現在的20%提高到2025年的70%。將“貼牌生產”、“代工組裝”變為自主制造。三是制造設備數控化。推廣高檔數控機床、機器人、3D打印等,實現精準制造。關鍵工序的數控化率要由目前的27%提高到2025年的64%。四是制造過程智能控制。流程式制造業生產線要進一步由自動化提升到智能化,實現本質安全、柔性生產,提高生產效率。五是企業內部建立一套新的制造服務流程。實現標準、設計、作業以及對質量、安全、能耗物耗、環境保護等要素的精準控制,制造廠成為智能工廠。
推進制造業服務化包含四項內容。一是運用工業互聯網發展故障診斷、在線維護、遠程優化,做好檢測維修等產品售后服務和增值服務,實現產品的全壽命周期服務;二是發展智能物流、智能倉儲、電子商務,降低流通成本,擴展市場占有;三是吸收“用戶”全過程參與,通過對用戶服務實現眾包、眾創、眾籌、眾投;四是提供研發設計、信息軟件、節能環保等社會服務,為用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制造業向上下游擴展延伸,不僅增加了附加值,而且帶動了生產性服務業的快速發展。
實施《中國制造2025》,“十三五”要形成新的經濟“雙引擎”
加快培育積極發展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首先必須著重于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的創新研發、協力攻關,尤其要重視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我國經濟當前正處于“舊力減弱、新力將生”的交替轉換期,結構性矛盾突出。改造提升傳統動能,煥發新的生機活力;做大新興產業集群,打造新動能。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形成經濟增長“雙引擎”,應該成為《中國制造2025》在“十三五”的重要任務。
(一)加快傳統產業技術改造,推進轉型升級
經過60多年的積累我國已具有完整的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規上工業企業總資產已超過100萬億元人民幣。當前,由于經濟形勢變化和自身問題的長期積淀,一些傳統產業遇到了較大困難。在淘汰落后、化解過剩產能的同時,要通過技術改造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盤活巨大存量資產,仍然是我們創造財富、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
技術改造是內涵為主的發展方式,技術新、投資省、工期短、見效快、效益好,國際國內都有成功的經驗。發達國家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工業化前后,技術改造投資占工業投資50%~69%,我國目前為42%。根據工信部統計的2009年至2015年全國技術改造數據,大體上中央財政每提供1億元可拉動投資近20億元,改造項目投用后新增工業產值約30億元,利潤約3.1億元。據此測算,“增量資本產出率”即增加單位GDP需要的增量資本,技術改造大約是2.4,全部固定資產投資約為6。再如銷售利潤率,改造項目約為10%,而2015年規上工業企業是5.57%。
技術改造全面提升了技術經濟指標,不僅拉動了需求,更提升了供給側的綜合效能。加快技術改造,把兩化深度融合的戰略落實到技術改造中,需要企業、政府、社會共同努力。企業要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提升技術改造新水準,促使傳統產業智能化,邁入先進制造;要用互聯網平臺整合企業內外資源,創造生產營銷的新模式。政府要給予政策支持和投資引導,金融要通過銀行信貸和各類資本市場予以支持,產學研用相結合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
(二)積極培育、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促進新舊動力加快接續轉換
2015年在整個工業利潤下降2.3%的情況下,高技術產業利潤增速達到約8.9%。這兩年高技術產業的增加值增幅比工業增加值的增幅始終高約5個百分點,今年1~5月增幅11.5%,比全部工業快5.5個百分點。2015年高技術產業投資增幅17%比工業投資增幅高出9個百分點,今年1~5月增幅13.8%,高出工業8.4個百分點。如航天航空裝備、軌道交通裝備、新能源汽車、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智能手機、高端醫療器械及生物醫藥等產品產量增長迅速,顯示了蓬勃活力。但高技術產業目前在整個工業增加值里占比只有11.8%(今年一季度為12.1%)。從全國看,先進省區如江蘇省這個比例達到40.1%,先進城市如深圳市達到60%。他們的可貴經驗之一就是重視自主創新,重視用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改造提升老產業、加快發展新產業。
加快培育積極發展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首先,必須著重于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的創新研發、協力攻關,尤其要重視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國家十七項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十三五”都要突破,行業和地方要組織共性技術攻關,使新技術、新成果落地生根。第二,要加強合理規劃,全國要有,地區行業也要有。各地要從資源、環境、市場和產業基礎出發,選準優勢產業、主導產業,尤其注重差別化發展,不能什么都搞,以免造成新一輪重復建設。第三,要依托現有的工業體系,它為新興產業提供了技術、裝備、人才、品牌和市場,二者可以互相促進,融合發展。第四,要注重生產性服務業的配套、服務和支撐功能,構建完善的供應鏈和銷售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