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江蘇恒神碳纖維生產車間。
核心提要:當下的鎮江雖已進入寒冬,但發展態勢穩中向好,正收獲著綠色轉型的紅利。
2015年12月1~3日,工信部2015年區域工業綠色轉型發展試點“院士專家行”走進了工業綠色轉型發展先行市——江蘇鎮江,經過實地考察與調研座談,院士專家一致認為鎮江工業綠色轉型試點先行先試、成效顯著,在工業城市綠色轉型試點城市中具有典型示范意義,值得總結推廣。
鎮江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薛峰告訴記者,2015年8月份以來,江蘇省鎮江市工業經濟筑底回升態勢明顯,工業用電量和應稅銷售等先行指標環比連續增長。
“十二五”以來,鎮江市力推新興產業發展,形成了航空航天、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與新醫藥六大新興產業體系,在以江蘇恒神為龍頭的新材料、航空航天、特種船舶等領域位居全國領先水平,成為綠色轉型的重要動力。2014年,鎮江市新興產業銷售占全市比重達45.1%。
規劃引領 傳統產業低碳化
薛峰表示,2015年5月25日,工信部以節函(2015)271號文批復同意鎮江市為全國工業綠色轉型發展試點城市。鎮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分解落實目標任務,強勢推進試點示范工作。主要圍繞以下五個方面開展工作:突出規劃引領推動工業布局集約化
鎮江市委、市政府始終把生態領先、特色發展作為鎮江發展的戰略舉措,嚴把區域“規劃關”。按照產業發展“負面清單”和指導目錄,所有產業和項目,都要按照主體功能區規劃定位進行布局,合理配置生態空間與建設空間。嚴把產業“布局關”,推動產業集中集聚集約“三集”發展,全力打造20個先進制造業特色園區。嚴把重點片區“整治關”,鎮江市開展了為期三年的專項整治行動,累計投入30多億元,片區環境明顯改善。嚴把項目“準入關”,制定企業投資“負面清單”,對列入清單的項目不再審批。
推動改造提升 促進傳統產業低碳化
鎮江市高耗能行業中的電力、化工、建材等占全市總能耗比重高達80%以上,是鎮江主要污染物排放源,也是鎮江工業能否實現綠色發展的關鍵。截至2014年底,累計淘汰水泥落后產能620萬噸、火電機組61.7萬千瓦、鋼鐵2.5萬噸,淘汰落后產能生產線、工藝裝備700余條(臺套),關閉小化工企業347家。化工企業園區產出集中度達75%,列江蘇沿江八市第一位。
“關”的同時,更注重“轉”與“升”。如:針對丹陽裝備制造業和眼鏡產業發達、電鍍企業較多的情況,政府牽頭推動47家企業大范圍整合重組,走上了規模發展、轉型發展之路。此外,還重抓高耗能企業技改提升與清潔能源替代。
延伸產業鏈條 實現區域工業循環化
近年來,鎮江市大力實施園區內企業循環化改造工程,加快園區企業間和企業內部的循環鏈條培育延伸,進一步降低資源消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了污染物排放,基本構建資源聯供、產品聯產和產業耦合共生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鎮江新區和丹徒經濟開發區分別創成了國家級和省級循環經濟園區。一方面,依托重點企業,打造物料循環產業鏈。另一方面,變廢為寶,發展資源綜合利用企業。利用鄰近的“三廢”排放企業,對照資源綜合利用優惠政策目錄,積極指導和幫助發展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實現企業“三廢”的資源化、利用的梯度化和效益的增值化。
化解資金瓶頸 項目推進模式市場化
“錢從哪里來?”,是鎮江市在推進工業綠色轉型發展時遇到的最大難題。按照市場化的發展理念和要求,鎮江市積極探索市場化的工業綠色轉型發展項目推進模式。一是開展合同能源管理。二是開發“節能貸”綠色金融產品。三是創新“政、企、機、專”電機能效合作模式。
推進兩化融合 實現綠色管理智能化
促進工業化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推進信息化在工業綠色轉型發展中的廣泛應用。
一是建設鎮江“生態云”平臺。通過生態云建設,整合、產業、資源、文化等生態文明相關的數據、業務、服務、資源。建立數據、管理、服務、交易、查詢5個中心,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考核。
二是打造“中國電能云”。推進“中國電能云”平臺的建設,初步建成具備在線監測、決策分析、項目管理與統計、有序用電以及需求響應等功能的電力需求側管理服務平臺。
三是構建園區智能監管平臺。鎮江新區綠色化工園區整合安全生產、環境保護、應急救援等多個部門資源,投資2000多萬元建成化工園區安全環保和能源消耗的智能監管系統,實現對園區的無縫智能監管。
四是建立企業能源管控中心。江蘇索普集團建立了能源監測、調度、分析和優化方案為一體的智能化管控中心,年實現節能量達4.4萬噸標準煤,被列入工信部化工行業能管中心示范工程。
瞄準新興產業 力爭率先全國示范
據薛峰介紹,下一步,鎮江市按照《鎮江工業綠色轉型發展實施方案》部署要求,圍繞高端產業集聚基地、清潔生產示范基地、循環經濟示范基地、生態修復示范基地和工業綠色轉型發展云平臺“四基地一平臺”建設,深入推進國家工業綠色轉型發展試點城市建設,力爭率先成為全國示范。
大力發展新興產業
以《中國制造2025鎮江行動綱要》為指導,促進新興產業高起點、綠色化發展。重點圍繞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兩大優勢主導產業,以及生物醫藥健康和節能環保產業,通過增量集聚投資,拉伸產業鏈、培育創新鏈、提高價值鏈,建成5~6個千億級的優勢主導產業,“讓新芽成大樹”,確保戰略性新興產業銷售占比每年提升1個百分點以上,以新興產業的高輕優強來帶動工業的綠色轉型發展。
一是優化完善產業布局。根據主體功能區定位和產業“三集”發展要求,全力打造20個先進制造業園區,促進企業向園區集中,產業向高端集聚,資源高效集約利用,騰出更多的生態保護空間。
二是打造高端產業集聚基地。重點打造航空航天產業配套、通用飛機整機制造、高端電氣設備生產、汽車及零部件制造、特種船舶和海洋工程制造、現代物流、中瑞生態產業園等一批高端產業集聚基地。
三是全面提升創新能力。圍繞集聚基地的特色優勢產業,由政府或園區牽頭,重點企業共同參與,整合優勢資源,共建創新平臺,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實施綠色制造工程
一是綠色化改造。重點圍繞我市鋼鐵、建材、化工等重點行業,每年組織實施100個以上綠色改造和淘汰落后項目,大幅降低高耗能行業的單位產品能耗、水耗、物耗、污染排放。深入推進電機能效提升計劃,圍繞淘汰落后電機、推廣高效電機和開展電機能效提升試點,推進電機系統節能改造,并逐步擴大到變壓器、工業鍋爐等終端設備,全面提升終端設備能效。
二是智能制造。運用“互聯網+”思維,加強信息化技術應用,在重點領域試點建設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加快人機智能交互、工業機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術和裝備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實現制造過程智能化。在重點行業開展“機器換人”行動,發揮示范項目帶動效應,全面提升生產效率。
三是推廣綠色技術。重點推廣余熱余壓回收、水循環利用、重金屬污染減量化、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廢渣資源化、脫硫脫硝除塵等綠色工藝技術。強化產品生態設計,突出產品輕量化設計、環境友好型設計、資源節約型設計,從源頭減少工業環境污染排放。
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一是抓資源循環利用。以園區為載體,打造循環產業鏈。在鎮江新區綠色化工產業園,構建園區化工企業之間物質流、能量流的關系。
二是抓能源高效利用。推進“中國電能云”平臺的建設與運營,爭取到2017年全市30%的規上企業成為上線用戶,實現企業用電的精細化管理,提升用電效率。在電力、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業中,用三年時間推動10家左右的重點企業建立能源管控中心,發揮試點示范作用。
三是抓清潔生產。在電力、水泥、化工等重點行業,推廣采用先進、成熟、適用的清潔生產技術和裝備,組織實施清潔生產改造項目。到2017年,全市高耗能、高污染行業企業清潔生產審核率達100%,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92%,50%以上企業單位產品資源消耗和排放達到行業先進值。
構建倒逼轉型生態綠色補償機制
一是明確資金來源。設立生態補償資金池。二是規范分配標準。按照重點性補償、基礎性補償、激勵性補償的分類要求,按年度預算的50%、30%、15%進行分配使用。三是強化績效考核。每年對補償資金實行定期檢查和考評,建立資金預算績效管理機制,通過委托第三方機構設立績效目標開展績效評價工作,用倒逼機制激勵和約束地方政府自覺擔當起綠色轉型和生態保護的責任。
薛峰最后也指出,當前鎮江推進工業城市綠色轉型還面臨一些困難。一是高耗能、高占比的重化工業結構尚待改善。二是推進綠色發展的體制機制尚待完善。三是工業節能減排的空間逐步收窄。尤為突出的是,經濟下行的壓力影響企業綠色改造積極性。
●院士專家建言
工業綠色轉型要與城市、社會轉型相結合
“當前,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中,工業節能減排空間越來越小,下一步應該關注用戶端綠色化,就是產品怎么來升級,減少整個生命周期的成本使用。”鋼研總院特殊鋼研究所副所長蘇杰對鎮江工業綠色發展給出建議。
與會院士專家一致認為,鎮江市開展的工業綠色轉型發展試點工作,思路清晰、任務明確、措施到位、成效顯著、亮點突出,率先有所突破。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徐德龍指出,鎮江市從上到下,思路清晰,主動作為,綠色轉型發展成效顯著。鎮江市作為工業綠色轉型先行城市代表,近幾年,率先轉型,盡管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但鎮江發展態勢穩中向好,正收獲著工業綠色轉型的紅利,為下一步的轉型發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當前我國推進工業綠色轉型、提質增效迫在眉睫,鎮江要總結經驗,方向要更明確,政策要進一步深化。
徐德龍對鎮江工業綠色轉型提出建議,一是創新發展、協調發展,要打破行政區域、行業間隔,要用更開闊的視野來推進轉型發展。工業綠色轉型要與城市、社會轉型相結合,協調發展。二是要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排放。三是鎮江“中國電能云”、“生態云”平臺建設實現了綠色管理智能化,提高了綠色發展水平,要繼續做好大數據中心建設。
●典型企業案例
索普集團:向綠色化工轉型
江蘇索普集團始建于1958年,前身為鎮江化工廠,1994年組建成為索普集團,是鎮江市最大的市屬國有企業,鎮江市納稅大戶。2014年,集團實現營業收入85.15億元,利潤3.6億元,稅收3.5億元。多年以來,索普集團致力于發展綠色化工,循環經濟,逐步向綠色民生化工產業轉型升級,取得了一定成效。
索普集團計劃將利用三年時間打造成為國內最優的綠色化工企業,再用三年時間成為世界一流的化工企業,使索普集團成為中國循環經濟示范企業、生態環保典范企業。為此,索普集團制訂了《生態環保三年行動計劃》,系統排查生產經營環節中存在的環保相關問題,全力推動生態環境提升。
索普集團《生態環保三年行動計劃》,計劃三年內投資16億元,通過實施產業升級、生態建設、氣味治理、節能減排、循環經濟等八大工程,共23個項目,實現清潔生產流程,提升生態環境水平,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近年來,索普集團還采用先進技術逐步淘汰落后產能,關閉污染嚴重裝置(包括鎮江振邦化工有限公司的關閉),進一步優化工藝路線。實施醋酸造氣淘汰落后工藝技術改造項目,從根本上解決索普集團發展與環境的矛盾,將代替現有焦炭制氣,總碳利用率達到99%,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促進技術升級。
大亞科技集團:中國人造板行業環保標桿
大亞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是中國500強民營企業之一、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江蘇省優秀民營企業。木業產業是大亞集團目前的主導產業,包裝產業是大亞集團的基礎產業。
大亞科技集團堅持技術創新與循環經濟相結合,積極開發和推廣資源節約、替代和循環利用技術,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節能減排。
2012年,集團在工業園區與合作單位一起建設了12MW太陽能發電站,總投資1.2億多元,該項目于2013年底建成并正式運行發電,年發電量為1000多萬千瓦時,不僅有力地緩解了企業夏天用電高峰期的供電負荷不足的問題,同時也起到了使用綠色清潔能源的效果,減少了企業二氧化碳的排放。
此外,大亞科技集團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執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在本已達標排放的情況下,公司率先在國內人造板行業進行更加高效的廢氣處理項目建設。該項目投入資金4500多萬元,從德國引進濕式靜電處理系統等先進環保設備,對人造板生產線主旋風廢氣排放中的粉塵顆粒物及甲醛、VOC等有機揮發物氣體進行處理,使丹陽人造板工廠的環境治理工作達到了先進水平,亦將成為中國人造板行業環保改革的標桿。
江南化工:實現氯資源最大化循環利用
鎮江江南化工有限公司(下稱江南化工)是一家生產銷售草甘膦除草劑和有機硅為主的企業,位于鎮江新區國際化學工業園內,其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位于同行前列。
為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同時也為了將江南化工打造成一個對未來環境更友好的企業,江南化工堅持倡導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的理念,走出了一條以草甘膦、有機硅兩大產業為核心、以氯資源、磷資源循環利用為特色的綠色化工之路。
江南化工綠色發展的提升關鍵是實現氯資源的最大化循環利用。2013年10月,江南化工整體收購江蘇利洪硅材料有限公司全部資產,實現了從單一的農化生產向農化、有機硅生產并重的格局轉變。在氯甲烷、鹽酸等物料的循環套用的基礎上,將氯資源實現最大化循環利用,通過氯資源循環利用,實現清潔生產,綠色生產。同時,為實現江南化工的整體的提升,向50億元以上規模企業的邁進,公司同步申報了30萬噸/年氯資源綜合利用項目。項目建成后,將完全實現30萬噸有機硅和8萬噸草甘膦氯資源綜合利用匹配,并形成綜合利用效益達5億元。
江蘇恒順集團:從“制造”向“智造”轉型
江蘇恒順集團有限公司始建于1840年清道光年間,是中國規模最大、經濟效益最好的食醋生產企業、國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
作為中國四大名醋之一、鎮江傳統產業的代表,恒順始終以引領行業發展、振興民族工業為己任,從五方面入手:一是通過調整發展戰略、整合企業內外部資源,進一步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努力實現由多元化發展向聚焦主業發展的轉型;二是通過企業“二化”融合貫標和設備技術改造,進一步加快技術轉型升級的步伐,努力實現由傳統勞動密集型企業向現代化食品生產企業的轉型;三是通過國家級技術中心建設和食醋產業鏈的打造,進一步加快產品轉型升級的步伐,努力實現由傳統調味品向綠色營養保健品延伸的轉型。四是通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和管理創新,進一步加快機制轉型升級的步伐,努力實現現代企業制度的轉型;五是通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和品牌擴張,進一步加快企業經營模式轉型升級的步伐,努力實現由生產經營型企業向品牌和資本經營型企業的轉型。
恒順作為食醋行業的領頭羊,多年來高度重視兩化融合工作,并于2014年入圍國家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試點企業。恒順目前實施的多個技改項目,利用信息技術促進企業管理創新,有力提高了傳統產業的效能,為“制造”向“智造”轉型奠定堅實基礎。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