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國家發改委、商務部和科技部在京聯合將首個“國家服務貿易創新示范基地”的牌匾授予了蘇州工業園,這是繼全國首家綜合保稅區、國內首個鼓勵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優惠政策試點之后,蘇州工業園在國家級開發區先行先試領域的又一項突破。
成立17年來,作為國家級開發區的樣本,蘇州工業園創新的腳步從未停歇。蘇州工業園工委書記馬明龍告訴記者,時下,園區正在致力從蘇州工業園向蘇州科技園轉型。
“十二五”期間,新興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將成為蘇州工業園轉型升級的兩大重要引擎。
“先行先試”的國家典范
根據商務部去年底公布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09年投資環境綜合評價結果,在我國十大開發區中,蘇州工業園綜合實力排名第二,僅次于天津開發區,其中,基礎設施配套能力、環境與節能減排兩項指標位居首位。
作為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間的旗艦合作項目,蘇州工業園一直扮演著國家級開發區先導者和示范者的雙重角色。
自成立以來,蘇州工業園的“先行先試”創造了多項國內“第一”,其中包括,全國惟一一個投資項目審批綠色通道、全國首家綜合保稅區試點、首個“虛擬口岸直通放行”模式以及首個鼓勵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優惠政策試點等等。
實踐證明,蘇州工業園的先導精神獲得了豐碩的成果。“十一五”期間,園區GDP、地方一般預算收入、進出口總額分別比前五年增長了1.3倍、2.2倍和0.8倍,2010年分別達到1380億元、133億元和730億美元,年均增速分別為15%、26%和13%。
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園區萬元GDP能耗卻下降了18.4個百分點,并且高附加值產業比重不斷攀升。
過去五年來,園區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每年提高近2個百分點,去年分別達到34%和60.3%。2010年,園區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達到4.4%,專項人才經費達到1億元,15人入選國家“千人計劃”。
除了自身實踐“先行先試”模式,蘇州工業園還不忘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推廣園區發展經驗。據馬明龍透露,“十二五”期間,園區將全面推進宿遷工業園、南通科技園和新疆霍爾果斯特殊經濟區三個示范項目建設,不斷增強園區經驗的輻射力和影響力。
服務貿易比重將達20%
談及成為首個“國家服務貿易創新示范基地”的意義,馬明龍認為,這主要是針對加工貿易而言的,旨在改變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兩頭在外”貿易格局。“從加工貿易向服務貿易轉變將成為園區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一個切入點。”
據介紹,蘇州工業園之所以能從眾多兄弟園區中脫穎而出,主要基于其在過去17年發展中累積的產業基礎、政策優勢、金融優勢和國際化網絡優勢。
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在我國眾多工業園區紛紛實現貿易順差的情況下,蘇州工業園卻保持著貿易逆差,即進口貿易規模超過出口貿易。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園區加工貿易的比重不斷下降,而服務貿易的比重持續上升。”馬明龍告訴記者,“十一五”期間,蘇州工業園加工貿易所占的比例已經從最初的86%降至目前的不到75%。
此外,物流貿易也是園區未來發展服務貿易的一個重要突破口。據介紹,目前蘇州生產的筆記本電腦已經占到全球總量的半壁江山。未來,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更迅速、更便捷的商貿物流發展至關重要。
馬明龍坦言,通過國家服務貿易創新示范基地的建設,蘇州工業園將進一步加大新興服務貿易投資,力爭實現從勞動密集型服務出口向資本、技術、知識密集型服務輸出的轉變。到“十二五”末期,蘇州工業園服務貿易額將占到全部進出口貿易總額的20%以上。
不僅如此,蘇州工業園還是我國惟一一個“國家服務外包示范基地”。2010年,園區累計完成離岸外包合同金額12.2億美元,執行金額8億美元,占到蘇州市外包合同總額的60%。
剛剛入駐園區的知名人力資源服務外包公司——科銳國際總裁高勇表示,科銳國際總部最終選擇蘇州工業園,正是看中了其未來在產業、城市和人才發展上的巨大潛力和機遇。
新興產業產值或達千億
在蘇州工業園的“十二五”發展版圖上,除了電子信息制造、機械制造和現代服務業三大主導產業之外,新興產業占據的地位同樣舉足輕重。
根據規劃,“十二五”期間,園區新興產業將以納米技術為引領,重點布局發展光電新能源、生物醫藥、融合通信、軟件動漫游戲和生態環保五大新興產業,力爭到2015年末實現新興產業產值千億元。
“我們計劃將新能源、新材料、生態環保等諸多被喻為撬動未來發展的‘金手指’產業串聯起來,實施‘握指成拳’戰略。”蘇州工業園管委會主任楊知評說。
記者了解到,根據“納米技術產業三年雙倍增”計劃,蘇州工業園將依托中科院蘇州納米所、國家納米技術國際創新園和全國首個專業化的納米技術大學科技園等創新平臺,先期投入100億元,帶動社會投資500億元,通過加強與美國、俄羅斯、新加坡等國的國際合作,力爭打造國際知名的納米技術創新和產業化基地。
以生態環保為例,攜手新加坡,蘇州工業園已經規劃了4平方公里的中新生態科技城,啟動建設了中節能(蘇州)環保科技產業園,致力打造世界級光導照明研發制造基地、綠色光源(LED芯片)研究制造基地和太陽能光伏應用產品制造基地,力爭2015年生態環保產值達到百億元。
作者:曹雅麗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