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
回首2016年,有“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欣喜,中國經濟全年增速達6.7%,又回到世界第一;也有“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慌亂,英國脫歐等一批黑天鵝事件讓人不知所措;有“無限風光在險峰”的激動,中國制造一次次創造奇跡、吸引著世界的關注;也有“流光容易把人拋”的感慨,世界格局深度調整、比較優勢快速消長。中國紡織工業該如何審視這不平凡的2016年呢?
去歲機變叢生,卻生機盎然
過去的一年,是行業機變叢生的一年。這一年,世界范圍內,政治事件與經濟波動,相互激蕩,風波迭起;國內市場上,結構調整與需求升級,相互掩映,亂花迷眼;產業發展中,技術創新與模式創新,相互交融、同頻共振。“黑天鵝事件”的頻繁發生、機遇與挑戰的瞬息萬變,不斷考驗著中國紡織工業定力與器量。
過去的一年,是行業行穩致遠的一年。總體來看,這一年,紡織行業頂住了壓力,保持了緩中趨穩、穩中向好的發展勢頭。行業增加值實現5.5%的增長。1~11月,規模以上企業銷售利潤率為5.2%;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6005.11億元,增長4.23%,占工業的6.40%;實現利潤總額3454.73億元,增長4.8%,占工業的5.73%。行業的平穩發展,為實現強國建設預留了空間、創造了條件。
過去的一年,是行業別開生面的一年。結構調整呈現出新局面。2016年行業在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區域結構等方面的優化調整取得了較好成效。三大終端行業運行態勢良好,西部特別是新疆紡織產業發展迅猛。技術創新帶來了新契機。材料技術、智能制造技術、綠色制造技術等引領性技術不斷創新、產業化不斷深入為行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帶來重大機遇。新經濟注入了新活力。以場景經濟、娛樂經濟、共享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不斷豐富著行業的價值創造模式,解放著生產力。
這一年來成績的取得殊為不易,而未來行業前進的道路依然曲折。從自身看,當前我國紡織工業面臨著許多現實問題,集中表現為三大矛盾:一是創新發展與轉型升級之間的矛盾;二是產能結構與有效需求之間的矛盾;三是環境約束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從環境看,全球增長動能不足,市場需求低迷。一些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全球化進程受到影響。特朗普當選、英國脫歐等“黑天鵝”事件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也在逐步釋放,不可控、不確定因素依然較多。
來年虛與實、內與外需相提并論
“甘瓜抱苦蒂,美棗生荊棘。”盡管壓力客觀存在,但我們對行業未來的發展依然充滿信心。中國紡織工業龐大的經濟能力與產業規模、完備的生產體系與產業配套,構筑了行業發展的穩定底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順利開展,國家對實體經濟的支持與重視,營造了行業發展的良好氛圍。日漸開放的對外格局、不斷豐富的網絡生態、繁榮發展的新經濟模式,形成了行業發展的強勁動力。人民收入的穩步提升、中產階層的快速崛起、消費需求的不斷升級,拓展了經濟發展的市場空間。2017年,中國紡織工業穩中有進的總趨勢將不會改變。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中國紡織工業的強國建設正形成歷史性的交匯。行業要完成強國建設,就需要把握經濟新方位、踐行發展新理念,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為重點,正確處理供與求、穩與進、質與量、虛與實、新與舊、內與外的關系,需要加快由傳統制造業向創新驅動的科技產業、責任發展的綠色產業和文化引領的時尚產業轉變。這就要求行業工作在未來一段時期能做好三個堅持。
一是堅持創新發展,激發增長動力和市場活力。推動落實《紡織工業“十三五”科技進步綱要》,聚焦行業重大共性關鍵技術和應用基礎研究,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推進科技體系協同創新。深入發展智能制造,不斷推動制造模式和商業模式創新,提升運營效率、拓展市場空間。
二是堅持協同聯動,打造開放生態和共贏平臺。加快構建以跨國公司為載體的全球化生產體系、以產業集群為載體的區域化生產體系與以網絡平臺為載體的分布式生產體系,借助市場、資本、網絡、技術、文化、責任,將優勢資源進行廣泛鏈接、有效組織和高度協同,形成中國紡織的體系新優勢和合作新局面。
三是堅持責任導向,實現發展平衡和成果普惠。推進企業履行人本責任,在滿足對員工、消費者的責任的同時,保障行業生產力,滿足服務對象的需求;推進企業履行環境責任,在治污、節約資源和減排的同時,提高產品的品質內涵,保障行業未來的發展空間;推進企業履行市場責任,在強化市場運行效率的同時,保障市場系統的公平性。
新的一年里,希望紡織行業全體工作者能夠不忘初心,保持定力;勇于開拓,求新求進;不拘泥,不執迷,不輕許,不輕棄,在變與不變的永動中創造美好,在確定與不確定的更替中抓住機遇,實現自身價值,共創行業未來。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