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泰山景區的山路上多了一個獨特的爬山身影——運送垃圾的“機器狗”,爬上爬下吸引了不少游客圍觀。
據悉,這是在泰山上進行的一場“機器狗”清運垃圾測試。此次,測試選用的機器人是2023年11月發布的工業級產品,之前主要用于電力巡檢和消防救援等領域。這次測試分別在泰山的三個最主要登山盤道紅門、中天門、南天門進行,為期3天時間。
位于山東省中部的泰山被稱為“五岳之首”,每年吸引數以百萬計的海內外游客,2023年泰山景區游客量達到創紀錄的862萬人次,年垃圾產生量達到2.4萬噸,垃圾清掃、運輸難度、運輸成本大大提高。長期以來,由于景區地形復雜,且均為登山盤道,無法實現大規模機械化作業,清掃的垃圾只能通過人工挑運。而此次測試就是為了考察“機器狗”各方面的能力,看看未來能否用它來解決泰山上垃圾清運的難題。
那么,這項測試的結果怎樣?是否達到了預期?我們該如何看待機器人帶來的影響與改變?《新聞1+1》連線泰山景區環衛保潔部門負責人馬玉飛,哈爾濱工業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副所長、教授李瑞峰,解讀相關問題↓↓↓
“機器狗”運垃圾測試效果如何?
泰山景區環衛保潔部門負責人馬玉飛介紹,“機器狗”靜態負重可以達到120公斤,在紅門區域用了45公斤左右的垃圾進行測試。從目前測試的情況看,它的運輸能力、攀爬能力、平衡能力、續航都沒有什么問題。
馬玉飛表示,“機器狗”充一次電能攀爬4到6個小時,可以正常行走,也可以速度比較快地跑步前進。“從這三天測試的結果看,我們初步判斷它可以替代人工挑運垃圾。”
測試中,工作人員也發現機器狗存在重心偏高和垃圾包裝密封欠嚴兩個問題,接下來將進行改進以及進一步測試。
機器狗運垃圾劃算嗎?環衛工人的崗位會被替代嗎?
談到“機器狗”運營成本問題時,馬玉飛介紹,機器狗的投入相對較大一些,但是從長期來看,它的成本比人工成本低,而且這是未來的一個必然趨勢。“現在泰山上挑山工年齡也都偏大,人工挑運人員越來越難找,從長期效益看,需要靠機械化去補充人力。”
很多網友都在討論被“機器狗”取代的人工怎么辦,對此,馬玉飛表示,從測試結果來看,泰山80%的路段用“機器狗”來進行挑運,基本沒有什么問題。但機器狗只能代替一部分人工,保潔員日常工作包括垃圾裝卸、路段清掃、衛生間管理維護等,除了垃圾清運之外,他們還有其他的工作可以做。
未來,“機器狗”如果投入使用可以和人工清運垃圾形成互補。在機器狗實現垃圾清運功能后,泰山景區還將考慮讓機器狗進行貨物運輸的測試。
如何積極應對人工智能對就業帶來的沖擊?
哈爾濱工業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副所長、教授李瑞峰介紹:
· 人工智能可能會給普通勞動者帶來一些沖擊和影響,勞動者應順應技術發展趨勢做一些改變。比如工人通過培訓,學習更多新技能、新知識。
· 工廠,包括一些教育培訓機構,也應該主動規劃,對一些技術人員進行新技能的培訓和培養,使他們更能適應新的崗位要求。
· 從政府的角度來看,要保護相關行業從業者,更加重視勞動者的權益。同時,政府也要創造一個更好的創業環境,制造更多新的就業機會。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