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農業農村部連發兩個文件——《農業農村部關于大力發展智慧農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全國智慧農業行動計劃(2024—2028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明確今后一段時期推進智慧農業的工作思路和重點任務。
面對我國農業的發展現狀,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負責人表示,我國人多地少、資源緊缺,推進農業現代化面臨不少矛盾和挑戰,農業生產效率僅為非農產業的1/4左右,農業比較效益偏低,資源環境剛性約束趨緊,亟須大力發展智慧農業,加快改變大水漫灌、粗放經營的生產方式,以智能化來實現精準化,全面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教授陳海華也提出,我國現在農業的發展存在兩大核心問題,一是農村“空心化”較嚴重,對種地知識的傳承造成了極大影響;二是我國農機裝備從作業質量整體性能來說,與國外的部分先進裝備仍存在有較大的差距。
如何解決?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道亮分析,作為一種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方式,智慧農業能夠大幅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提升農產品質量。比如,通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可以計算出農業動植物的最優生長狀態,實現對農業生產的精準控制;通過機器視覺、動植物表型技術、基因大數據分析與基因編輯、分子育種等技術相結合,可以實現智能育種,獲得農業動植物最優種源,為農業高效優質增收奠定良種基礎。有研究顯示,智慧溫室大棚較普通大棚可節水14%,節約化肥和營養素31%,并使作物生長周期進一步縮短,產量提高10%至20%。
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負責人表示,《行動計劃》聚焦智慧農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瞄準農業農村生產管理面臨的難點問題,部署實施智慧農業公共服務能力提升、重點領域應用拓展、示范帶動3大行動8項重點任務。
一是智慧農業公共服務能力提升行動。重點是“一平臺”“一張圖”“一模型”,即通過打造國家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共建農業農村用地“一張圖”、開發一批基礎模型算法,強化智慧農業公共服務底座建設,提升公共服務能力水平。
二是智慧農業重點領域應用拓展行動。重點是“提單產”“育農場”“延鏈條”,即賦能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培育一批智慧農(牧、漁)場,推進農業全產業鏈數字化改造。
三是智慧農業示范帶動行動。重點是“一省”“一模式”,支持浙江省先行先試建設智慧農業引領區,支持科研院校持續推進智慧農業技術模式迭代創新,探索推廣智慧農場技術模式。
三大行動時間跨度達5年,怎樣逐步推進落地?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負責人表示,為確保相關措施落地見效,將加大已有項目和政策向智慧農業傾斜力度,加大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等對高端智能農機裝備的支持力度。充分運用多種資金渠道,謀劃實施智慧農業重大項目重大工程。支持將智慧農業項目納入農業農村基礎設施融資項目庫,鼓勵引導金融機構、社會投資等有序參與智慧農業建設。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