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以下簡稱“勘探院”)日前發布了“洞察”測井品牌暨旗下首款產品“移動式井場巖樣集成連續測量成像系統CoreLog1.0”。該系統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寧團隊牽頭研發,是業內首套實現井場近原位狀態下“核磁–激光–CT”一體化協同測量的儀器裝備,能夠在巖心出筒的第一時間,快速準確測量巖心元素、礦物組分、孔隙度、體積密度、流體組分及飽和度等參數,實現井場近原位巖心參數高精度測量和連續三維數字巖心融合成像,并與大型測井軟件CIFLog互聯互通,為及時發現和高效開發油氣提供強有力支持。
中國石油股份公司副總地質師兼勘探院黨委書記李國欣介紹,測井是洞察油氣的“眼睛”,是識別評估油氣藏的核心利器,但隨著油氣勘探開發對象轉向超深層、非常規、特高含水等復雜領域,傳統測井技術已無法滿足儲層孔隙度、流體性質等高精度測量需求。為了解決這類瓶頸難題,勘探院于2021年牽頭承擔了中國石油集團公司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移動式井場巖樣集成連續測量成像系統研制”,并組建了跨單位、跨學科、跨專業的聯合攻關團隊。3年來,科研團隊通過不懈探索和持續攻關,突破3個技術卡點,攻克5項核心技術,成功研制了業內首套車載移動式“核磁–激光–CT”一體化集成測量裝備。
中國石油股份公司總地質師江同文認為,CoreLog1.0的成功發布標志著原創性井場巖樣近原位測量技術與裝備取得了重大突破,對提升復雜儲層綜合評價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他提出,未來,要在擴大應用和升級裝備功能上持續發力,在應用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持續提升系統整體性能和應用規模;要在打造特色品牌上持續發力,加快實現技術產品的體系化、標準化、品牌化,引領井場巖樣近原位測量技術科技進步與產業發展;要在加強開放合作上持續發力,積極推動建設企業主導的產業技術聯盟和創新聯合體,以產業化應用帶動培育一批重要原創科技成果。
相關專家認為,該成果實現了“從0到1”的核心技術突破,推動巖石物理實驗由室內向井場、由單點向連續、由單屬性向多參數協同測量的重大技術變革,對以陸相頁巖油為代表的非常規油氣高效勘探和效益開發具有重要意義。
李寧團隊研發人員介紹,“移動式井場巖樣集成連續測量成像系統研制”一期工程成果已完成西南、華北、大慶、新疆、塔里木等11口井300余米巖心測試,系統穩定、測量精度可靠;第一時間完成業內首次萬米超深層巖心測試,為萬米科探工程實施提供全天候技術支持。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