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能源署近日發布報告稱,預計未來3年全球電力需求將大幅增長,世界經濟正在向以電力為基礎的時代轉變。在這一趨勢下,煤炭發電與核能發電可能重拾增長,以太陽能、風能、水能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則將成為未來全球電力增長的主流。
一
近日,國際能源署發布的《2025電力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預測了當前至2027年全球電力發展的趨勢與挑戰。
根據《報告》的數據,2024年全球電力消費量預估增幅為4.3%,較2023年2.5%的同比增幅上漲明顯;到2027年,全球電力需求將保持每年4%的強勁增長態勢。工業生產增長、空調使用增加、電氣化加速以及全球數據中心擴張等因素,將成為全球電力消耗量增長的基石。
“全球電力需求加速增長,凸顯了全球能源系統正在發生的重大變化,以及新的電力時代的到來。”國際能源署能源市場與安全主管賽德莫里說。
《報告》稱,新興和發展中國家是電力需求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到2027年,大部分新增電力需求將來自新興經濟體,預計將占總增長量的85%。
《報告》顯示,發展中國家電力消耗量預期快速上漲。到2027年,印度電力消耗增量預計占到全球電力消耗增量的10%左右,東南亞新興經濟體電力消耗年增速也將在5%左右,超過全球平均水平。
對比之下,發達國家電力需求增長趨緩。《報告》預計,到2027年發達經濟體電力消耗量增幅將占到全球整體增幅的15%左右,其中歐盟電力消耗量呈現緩慢回升狀態,而美國電力消耗量則預期呈現小幅增長態勢。
此外,《報告》還專門提及當前頻頻出現的極端氣候對各國電力系統供電穩定性與可靠性的影響。干旱、嚴寒、酷暑等天氣情況不僅會引起電力需求波動,還可能對水電、風電以及光伏發電量造成不利影響。
對此,國際能源署表示,全球電力系統靈活性仍有不足,未來電力系統韌性將變得尤為重要,長時儲能、需求側響應、天然氣發電等靈活性調節手段在電力系統中或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
隨著電力需求激增,過去一段時間里發展緩慢、甚至被認為即將“退役”的煤炭發電,似乎有望重拾增長。根據全球能源監測組織最新發布的報告,2015年以來,全球增加了259吉瓦煤炭發電裝機容量,增幅達13%。截至2024年底,煤炭發電裝機容量達到創紀錄的2175吉瓦,另有611吉瓦裝機容量正在開發中。
隨著美國新一屆政府上臺,其對化石燃料的支持態度,使得美煤炭股得到廣泛提振。美國新任能源部長克里斯·賴特日前表示,將重振美國煤炭產業,停止關閉燃煤電站。
此外,越南、印尼、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以及印度等南亞國家,也在繼續推動煤炭發電增長。有數據顯示,過去10年,越南燃煤發電裝機容量翻了一番。2015年以來,越南增加了14吉瓦煤電裝機容量,截至2024年底,總容量達27.2吉瓦。此外,還有4.7吉瓦煤炭裝機正在開發中。根據印度煤炭部數據,2024年印度煤炭產量10.84億噸,同比增長7.2%;煤炭消費量增長超過5%至13億噸;動力煤進口量增長約12%,這一趨勢預計將持續數年。
除了煤炭等化石能源發電增長外,全球核能發電也“卷土重來”。國際能源署最新發布的《核能新紀元之路》報告指出,目前全球對核能的興趣正迎來自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后的新高潮。已有超過40個國家表示支持擴大核能應用。全球范圍內,63臺核電機組正在建設中,總裝機容量超70吉瓦,處于1990年以來最高水平。過去五年,全球約15%的核電機組(60多臺)決定延長運行壽期。近三年,核能領域年度投資額增長近50%,突破600億美元。國際能源署署長法蒂·比羅爾2月初表示,2025年全球核能發電量預計將達到歷史上的最高水平。
三
《報告》指出,全球電力需求以前所未有速度增長的同時,以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為主的低碳能源同樣在豐富電力供應,未來3年低碳電力裝機的增長或能滿足全部需求增幅。
《報告》預計,太陽能、風能和水力發電等可再生能源,將在3年內滿足約95%的電力需求增長;2024年全球太陽能光伏發電量增長了30%,到2027年,在成本持續降低和利好政策支持下,太陽能光伏發電將滿足全球電力需求增長的約一半。
隨著可再生能源在電力需求中的占比提升,一個積極的趨勢是碳減排的效應在逐漸放大。《報告》顯示,2025年至2027年全球電力行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預計將年均下降3.6%。
有數據顯示,自2023年以來,每年有近2萬億美元投資流入可再生能源領域,幾乎是傳統化石燃料新項目投資的兩倍。國際能源署認為,2025年全球電力供應系統中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預計超過燃煤發電量,煤電占比也將首次跌破33%,低碳電力份額則有望從2024年的41%上漲到2027年的47%。
國際能源署指出,可再生能源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入能源系統,但不同技術和市場部署仍然遠未達成同步。先進的可再生能源技術將在未來創造巨大減排潛力,這些技術共同承擔了到2050年約75%的減排任務。因此,積極解決部署障礙、改善電網基礎設施、擴大儲能能力,將是實現全球能源轉型的關鍵。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