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由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山西省電力勘測設計院有限公司主辦,中國城鎮供熱協會城市能源規劃專業委員會、山西省市政公用事業協會城鎮供熱分會提供指導,中鐵三局集團投資有限公司、聯合瑞升(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協辦,中國電力科技網承辦的“大機組長距離供熱太原論壇”開幕。
本屆論壇邀請17位院士、專家,以“大機組長距離輸送低碳高效”為主題發表演講、交流答疑。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能源專家、科研機構、高等學校、企業代表等300余人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大機組長距離供熱技術的創新與應用,為推動供熱行業綠色轉型和實現“雙碳”目標獻計獻策。
聚焦前沿,共謀發展
山西省城鎮低碳高效供熱技術創新中心副主任、中國能建山西院節能分公司總經理趙楊波指出,大機組長距離供熱,作為推動能源高效利用、促進節能減排、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舉措,體現技術創新力量,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與居民生活質量提升關鍵所在。
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公司黨委常委、副總經理,山西省電力勘測設計院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新平表示,供熱行業是能源消費的重要領域,也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環節。
中國城鎮供熱協會副秘書長牛小化在開幕致辭中指出,大機組長距離供熱技術以“一套系統覆蓋百萬人口、單網年減排超10萬噸”的實效,正成為破局關鍵——它不僅是技術命題,更是打通區域能源協同的“供熱血脈”。同時,他提出三個期待:圍繞“大機組靈活性改造”,深挖煤電與新能源耦合潛力,推動能源結構優化;聚焦“長輸管網智慧調控”,破解“送得到”與“送得省”的矛盾,提升供熱效率;探討“跨區域熱力交易”,讓余熱資源流動起來,實現能源高效利用與價值最大化。
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億表示,供熱行業的低碳轉型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系統性工程。他呼吁各方加強合作,推動清潔能源供熱技術的研發與推廣,構建高效、智能的現代供熱體系。
中國能源研究會特邀副理事長、中國大唐集團原董事長陳進行表示,山西院從昔日“煤電設計主力軍”,到如今在多能互補、長輸供熱、新型儲能等技術前沿持續突破,轉型之路正是中國能源央企深化改革、創新突圍的縮影。
陳進行指出,熱電聯產、工業余熱利用等技術的推廣,將為供熱行業的綠色低碳轉型提供重要支撐。
中國工程院院士于俊崇強調,未來供熱技術的發展應注重因地制宜,結合區域特點選擇最優方案。俊崇強指出,內陸城鄉地區的低碳高效供熱需要多方協作,政府、企業、科研機構和公眾應共同努力,推動清潔能源、核能和熱泵等技術的應用與發展。
長距離供熱作為一種高效、集約化的能源利用方式,在實現低碳供熱目標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時也面臨著能耗高、熱損失大、系統復雜等問題。清華大學教授付林表示,在低碳背景下,如何高效利用現有資源成為關鍵,而長距離熱網的輸送能力,則需要優化調峰模式以應對供需波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指出,中國供熱能源的轉型不僅是能源結構調整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實現綠色低碳發展、改善民生福祉的關鍵舉措。
常紀文表示,中國未來供熱能源的轉型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政府、企業、科研機構和公眾的共同努力。通過政策引導、技術創新和市場機制的協同作用,中國有望構建起清潔、高效、智能的現代供熱體系,為實現“雙碳”目標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山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經濟運行局調研員蕭文華指出,智能化提高熱能利用效率是熱力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5G技術的應用為熱力網的智能化調控提供強大支持,能夠實現熱力資源的高效分配和利用,進一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中國建筑學會建筑熱能動力分會副理事長尹留成指出,未來供熱行業應重點發展清潔能源供熱、工業余熱利用以及智能化調控技術,推動供熱系統向綠色低碳轉型。通過政策引導、技術創新和市場化機制,北方集中供熱有望實現高效、低碳、可持續發展。
創新驅動,實踐先行
論壇期間,多位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分享了供熱領域的前沿技術與實踐案例。
據山西省城鎮低碳高效供熱技術創新中心主任黃運波介紹,山西院在低碳高效供熱領域具有一定技術優勢,包括高效熱泵技術、工業余熱利用、智能供熱系統等核心技術的研發與應用,致力于推動供熱行業的綠色低碳轉型。
山西省城鎮低碳高效供熱技術創新中心學委會主任、中國能建山西院節能分公司總工程師劉沖指出,在當前新型電力系統的背景下,熱電聯產供熱面臨著諸多挑戰,但也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潛力。通過技術創新和政策支持的雙重驅動,才能實現熱電聯產供熱的可持續發展,為城鎮低碳高效供熱貢獻力量。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首席專家、中國華電原副總會計師陳宗法,在《推進低碳化改造,更好發揮煤電發電、供熱、調峰作用》演講中,分析了煤電企業低碳化改造的挑戰與路徑,強調煤電在發電、供熱、調峰中的重要作用;國家能源集團科學技術研究院太原分公司院長馬慶中,系統回顧供熱技術發展歷程與應用現狀,并重點介紹了廣義高背壓熱電解耦特性的研究成果。強調通過優化熱電解耦特性,可以顯著提升機組的供熱能力和能源利用效率。
此外,來自山西省城鎮低碳高效供熱技術創新中心副主任杜洪巖、太原理工大學教授王飛等專家學者,分別圍繞火電廠靈活性改造、高強度管件研究、廣義高背壓供熱技術等主題發表演講,展示供熱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與應用實踐。
案例分析方面,重點展示了托克托至呼市長輸供熱管網項目的規劃與實施情況,指出該項目在技術、資源整合及環保方面的顯著優勢。
聯合瑞升(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治坤,介紹高背壓耦合增汽機乏汽梯級供熱技術及其應用案例,指出其在雙碳目標下對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減少碳排放的重要意義。
凝聚共識,共繪藍圖
本屆“大機組長距離供熱太原論壇”的成功舉辦,為供熱行業的綠色低碳轉型注入了新動能、開辟了新路徑。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未來供熱行業的發展必須堅持以技術創新為核心驅動力,以政策支持為堅實保障,以市場需求為根本導向,全面推動清潔能源供熱技術的規模化、產業化應用,加快構建高效、智能、低碳的現代供熱體系,為實現“雙碳”目標提供有力支撐。
中國電力科技網CEO魏毓璞在接受中國工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大機組長距離供熱技術是能源行業的重要創新方向之一。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環保要求的提高,傳統的供熱方式已難以滿足現代城市的需求。通過大機組長距離供熱技術,可以實現能源的高效利用,減少資源浪費,同時降低對環境的影響。
魏毓璞表示,中國電力科技網作為能源領域交流傳播平臺,始終致力于推動能源技術的創新與應用。未來,將繼續加強與政府、各大集團、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的合作,助力大機組長距離供熱典型示范項目的推廣,為新型電力系統的綠色轉型貢獻力量。
對于大機組長距離供熱技術的市場前景、政策支持及行業發展趨勢等問題,魏毓璞表示,隨著國家對清潔能源和綠色發展的重視,大機組長距離供熱技術將迎來快速發展期,智能化、數字化技術在供熱系統中的應用成為熱議焦點。應繼續加大技術研發投入,推動科技創新與行業應用的深度融合,為實現“雙碳”目標和能源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在“雙碳”目標的引領下,中國供熱行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隨著能源結構的深度調整和技術的不斷突破,清潔能源供熱、工業余熱利用、智能化調控等新技術、新模式將逐步成為行業主流。政府、企業、科研機構和公眾需攜手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動供熱行業的綠色低碳轉型。
展望未來,中國供熱行業將在全球能源轉型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和實踐探索,中國不僅能夠實現供熱行業的高質量發展,還將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推動能源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經曉萃)
請輸入驗證碼